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青岛战役

增加 31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青岛战役(日语:青島の戦い,德语:Belagerung von Tsingtau)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进攻德国胶州湾殖民地及其首府青岛的一场战役,也是一战远东战区唯一的一场战役 <ref>[https://www.sohu.com/a/324800374_100059881 鲜为人知的一战唯一发生在中国的战役——青岛战役 ],搜狐,2019-07-05 </ref>
青岛自1898年在德国强租后成为其殖民地,建有大量现代化设施和军事要塞,也是其“东亚分舰队”母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以“英日同盟”为由加入战争,借此谋求在中国的扩张以及报复20年前德国协同法国和俄国强迫其放弃辽东半岛权益之耻辱。8月15日,日本向德国递交最后通牒,要求后者将港内舰队解除武装,并无条件移交胶州予日本,为德国所拒。8月23日,通牒期限已至,日本对德宣战。27日,日本海军开始对胶州湾进行海上封锁。9月2日,日军于宣布中立的中国领土——山东龙口-莱州一线登陆。同月19日,日军再于青岛东北崂山仰口湾登陆。27日,驻守胶州的德军已陷入四面合围的情势,但依托现代化防御工事使日军难以推进,直至11月1日日军发动总攻,德军弹药耗尽,各要塞最终纷纷投降。11月7日,德军总司令麦维德签署降书。10日,日军占领胶州湾全境。
青岛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南部,是山东半岛的门户,东临黄海、渤海,是具交通枢纽、海防要塞和商贸口岸的多功能城市,其境内的半封闭海湾——胶州湾港阔水深,向北可控制京津,南下则可通达江淮,两者皆具有很高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地位,也因此有了“能为京师患者,莫如山东”一说,也因此成了列强欲夺取的目标。身为列强之一的德国也因商贸活动蓬勃发展,迫切需要海外据点,早在统一前即两度派遣地理学者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前往中国考察,其于第三次考察之旅中注意到山东的煤炭资源,并从地图上得知胶州湾此一海湾,他在报告中称胶州湾是“中国北半部最大和最好的港口”,认为有优越的装船条件,也可修建铁路将省府济南连接,为山东出口煤炭带来便利。不过当时因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力主欧洲的均势,在殖民事务上相当节制,直到1888年登基的新皇帝威廉二世才抛弃此一“大陆政策”,展开走出欧洲、追求世界强权地位“世界政策”。
1895年3月13日,中国因“甲午战争”战败而被迫同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德国政府担心中国若成为日本的保护国,将为其于东亚的扩张造成严重障碍,因此联合俄国和法国对日进行强硬干涉,日本基于军事和外交上的劣势,被迫放弃永久领有辽东半岛,是为“三国干涉还辽”。“甲午战争”后,德国海军将目光放到东亚,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莱因哈特·舍尔以及海军国务秘书弗里德里希·冯·霍尔曼等人皆认为取得一个海外基地,为远东施加本国影响力、制衡中日两国成了急迫之事。在历经一番选港之争后,德国最终选定占领胶州湾。不久后,中国发生“巨野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威廉二世以此为借口,动员海军于1897年11月13日出兵占领胶州湾,并在1898年3月6日迫使清政府签署了《胶澳租借条约》 <ref>[http://qingdaonews.com/content/2011-03/01/content_8682880.htm 1898年3月8日:中德两国签订《胶澳租借条约》 ],青岛新闻网,2011-03-01</ref> ,德国租得胶州湾及南北两岸陆地,租期99年,且一反将殖民地交给外交部管理的惯例,将胶澳租借地交由德国海军管理。
251,8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