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英日同盟

增加 12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英日同盟.jpeg|有框|右|<big>英日同盟</big>[http://01.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80313/20180313112007_e7548272ec794583c3d7d36c68289a32_1.jpeg 原图链接][http://mini.eastday.com/a/180313112007058.html?qid=02263&vqid=qid02650 来自 东方资讯 的图片]]]
''' 英日同盟 ''' (日语:日英同盟/にちえいどうめい nichi-ei dōmei;英语:Anglo–Japanese Alliance)签订于1902年1月30日,条约立即生效,到1923年失效。意旨为 [[ 英国 ]] [[ 日本 ]] 两国为了维护其各自在大清与 [[ 韩国 ]] 的利益而结成的互助同盟。该盟约规定,英国同意,当日本在远东与另外两个 [[ 国家 ]] 开战的话,便多以支持。而日本在同盟后不久,即展开日俄战争。
在英国方面,在 [[ 拿破仑战争 ]] 后的数十年,大部分时期采用“光荣孤立”之外交政策。然而,经过三国干涉还辽和布尔战争以后,再加上在 [[ 十九世纪 ]] [[ 德国 ]] 、奥匈帝国及意大利王国组成的“三国同盟”,法国和 [[ 俄罗斯帝国 ]] 组成的“法俄同盟”两大阵营,英国感到自己在国际上是受到孤立的。因此,英国在1902年以后便决定放弃其孤立政策,开始寻求盟友。开始时,她尝试与德国结盟,失败后她便与日本在1902年结盟。这个安排,是由于英国想利用日本箝制俄国和德国在远东尤其在大清的发展。事实上,在两国互利下,该同盟条约陆续展延至1923年,于1923年8月17日正式失效。
同盟在 [[ 伦敦 ]] 的兰士登侯爵邸,由日本驻英公使林董和英国外交大臣兰士登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签订。
日本以此为契机,将大多黄金储备存在伦敦,其中有一半投资在英国国债,或提供伦敦存款 [[ 银行 ]] 借贷。
1902年1月30日,英国与日本签订盟约,即第一次英日同盟。于1905年8月12日再续盟约,签订第二次英日同盟。1911年7月13日再续盟约,签订第三次英日同盟。可是在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之后,俄罗斯及德国在远东对英国的威胁基本已经消除,反而日本反过来在远东坐大,成为英国最大威胁,故在1923年8月11日,英日再不续盟,同盟失效。
==效果===
1902年2月12日,英日同盟正式对外宣布。面对这个同盟, [[ 俄国 ]] 希望可以和德法结成三国同盟,但是德国拒绝了。1902年3月16日,法俄发表了《共同宣言》。清帝国和美国强烈地反对英日同盟。而英日同盟的内容,使得法国在1904年的 [[ 日俄战争 ]] 中无法支援俄国,因为那等于和英国宣战。
英国与日本都从英日同盟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特别是日本崛起的一大关键。对刚崛起的大日本帝国而言,与大英帝国结盟大大的提升了其声望与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在两年后发动日俄战争。在日俄战争初期的黄海海战中,日本海军给予了俄国的太平洋舰队毁灭性的打击,迫使俄国必须调动欧洲 [[ 波罗的海 ]] [[ 黑海 ]] 的舰队驰援太平洋,然而黑海舰队不能通过和俄罗斯敌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掌控的 [[ 达达尼尔海峡 ]] ,所以可调动的只剩波罗的海舰队。当时的苏伊士运河已经开通,但由于掌控在日本的同盟英国手中,使得俄国的舰队无法通过,被迫只能绕过非洲,大大的延长了航行时间,加上中途无法停靠英国殖民地的海港取得补给,让波罗的海舰队战力严重衰退,在七个月的航行之后在对马海战中被日军轻易的击败。日本在此战之后,跃升为 [[ 亚洲 ]] 第一强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以英日同盟做为借口,向英国的敌人德国宣战,并出兵攻打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 [[ 胶州湾 ]] ,是为 [[ 青岛战役 ]] 。由于中日同为一战的胜利国,因此战后日本拒绝归还胶州湾的情况引发中国不满,引发山东问题,最后1922年以中国以钜款赎回山东才告结束。
对英国而言,与刚崛起的日本结盟有利于遏止 [[ 帝国主义 ]] 的老对手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并且成功收到了奇效,日俄战争重创了帝俄又使俄国爆发革命,即血腥星期日,此后帝俄一直到崩溃为止无力再与英国进行殖民地竞赛。此外,一战爆发后,德国的情报部门不断的尝试策反英属印度军反抗英国的统治,在1915年2月14日,新加坡的印度驻军发动叛乱,一时间英方没有其他部队可镇压,是恰好停泊在 [[ 新加坡 ]] 的日本 [[ 海军 ]] 迅速击败了叛军,让事态不至于恶化。
==视频==
==参考文献==
 
[[Category:578 國際關係]]
249,08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