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越族

增加 10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吴越族 ''' ,又称古越族,最早由 [[ 梁启超 ]] 提出的历史假说,主要指活跃在 [[ 长江 ]] 下游,今天中国江苏省、 [[ 浙江省 ]] 一带的原始居民,在殷周时建立越国与吴国。使用的语言为古越语,可能属于侗台语系或南岛语系。为百越之一,为吴越民系的先祖,其文化为 [[ 吴越文化 ]] 的渊源之一。
==概论==
在春秋晚期,出现了 [[ 吴国 ]] [[ 越国 ]] 这两个非中原的国家。梁启超观察中国古代历史,提出九大民族假说,认为在炎黄一系的华族之外,还有八大民族,包括苗蛮族、蜀族、巴氐族、徐淮族、吴越族、闽族、百粤族、百濮族。随着历史演化,后世除了 [[ 苗族 ]] 与濮族之外,其余民族已被吸纳进入以华族为主体的汉族之中。卫聚贤在《吴越文化丛论》中,以考古所得,提出吴越民族的说法。闻一多认为, [[ 端午节 ]] 可能起源于吴越民族。徐松石认为吴越族为东南亚民族,如马来人等的先祖。
根据《 [[ 史记 ]] 》、《吴越春秋》等记载,越国为夏人后裔。因此,吴越族可能为夏人后裔。
[[ 日本 ]] 学界,日本学者国分直一认为吴越民族的 [[ 文化 ]] 曾经影响古代日韩。在他论文中,曾经举出日本其他学者意见,狭玄鬼曾主张殷民族就是吴越民族,白川静认同殷族与吴越族关系很深,但殷人与吴越族属同一 [[ 民族 ]] ,此说法尚须考证。
==语言==
据先秦 [[ 史料 ]] ,当时吴越地区的语言与中原汉族不同。何休《公羊传》注疏记载,越国当地人自称于越,但 [[ 中原 ]] 华夏诸国称其为越。在文献中,吴国国名为句吴、吴。在金文中,写为“工敔”、“攻吾”、“句敔”等。根据古代注释,句吴与于越相同,来自相同的当地语言,不是中原雅言。
学者董珊分析出土的吴国 [[ 青铜器 ]] ,作者姓名的汉字写法各异,其中还常加入一些无意义的 [[ 汉字 ]] 作前缀或中缀,认为汉字是被当成记音符号来使用。《史记》记载的吴国王室世系,除最早三位 [[ 太伯 ]] [[ 仲庸 ]] [[ 季简 ]] 是以周人的姓名记录,此外先祖名号,都是将汉字作为记音符号。越王的名称也有相同的现象。董珊认为,这代表吴、越与中原的语言不同,为不同语系,但在春秋晚期,学习到汉字,因此以汉字为记音符号,随后逐步融入汉字文化圈。
吴与越皆被视为是与中国习俗不同的蛮夷,两国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吴越的 [[ 语言 ]] ,与中原诸国不同,与楚国也不同,没有记录显示他们语言不通,因此可能是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因为留下的文献很少,后世学者难以分析。郑张尚芳分析〈越人歌〉,认为这种语言属于侗台语系。随着古吴越人与古汉人融合,吴越人以自己的语音来读汉人的词汇,使早期吴语同时俱有侗台语系与汉代 [[ 汉语 ]] 的特色。现今浙南吴语与与闽语仍保留了许多古吴语的特征,但北部吴语受到北方官话影响,与北方话趋同。吴安其认为新石器晚期,东南沿海分布南岛语,夏商时期转用侗台语,春秋以后,长江两岸侗台人陆续转用汉语。
==习俗==
古代记载,古吴越地区有断发纹身的习俗。日本学者出野文莉认为, [[ 甲骨文 ]] 中的“文”这个单字,来自于殷人对吴越族纹身的描写。
==考古发现==
[[ 太湖 ]] 地区发掘的 [[ 马桥文化 ]] 是古越族留下的遗址。
248,1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