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庞培 ''' ,1962年生,诗人,散文家。早年曾在江南各地漫游。散文著作有:《低语》《五种回忆》《乡村肖像》《黑暗中的晕眩》《旅馆》《帕米尔花》《少女像》等。现居江苏江阴 。 == 人物生平 ==本名王方,1962年12月出生在[[江苏]]省境,一个濒临长江的苏南小县城[[江阴]]。轮船靠岸一里路以外就是他小时候的老家——北大街。8岁之后渐渐屈从于学堂校规——只因为他把学校的方位、教室和走廊从儿时的心智深处慢慢纳入了自己自由嬉戏的版图。那根长期游弋于郊野旷原的粗笔画的红线慢慢被移入每日从学堂至家庭住址的陋街小巷之间。1975年,他小学毕业(冬天有沿河飘落的大雪);1977年,初中毕业(知青回城、手抄歌本及“四人帮”粉碎)。他的经历的一部分有点像高尔基《童年》开头几章的中国小县城版:拒绝再次入学;返身回归童年清凉蟋蟀叫声的世界。只不过这一次,童年又一次被现实世界无情粉碎了。1977年,他开始最初的少年—成年之旅。他是县城通过做临时工挣工钱的人群里的最年幼者,14岁,开始在几家县城规模的工厂做夜班、长日班。曾先后做过电焊、板金、白铁、商店营业员(给过路顾客称苹果时总是多给)。孩提时代雄阔的野心(野心勃勃地想满世界玩耍、听惊险故事、结交大人物以及偷尝店里好吃的点心......)首次遭遇挫败。当别的同年龄小孩仍在昔日的校区操场上列队做早操时,他已经拉起沉重的成长岁月的大板车,从校门口凹凸不平的卵石子路上经过。有一次,在类似场景中,他停下来,依偎中学的生铁校门,恋恋不舍看着昔日的同学们在上午九点的晴朗阳光下的笑脸,他的心头涌现出最初一阵做人的落寞心酸。其后,他做临时工做了四年。一度曾是伟大的长江江阴段航运码头那几艘往返江面的汽渡船上样子文雅的水手,并由此与这条大江结下不解之缘。1980年1月的隆冬,正式被召进船厂做青工,起重。昔日的那支粗红笔画箭头在成年世界的工厂区难以为续了......童年连同少年一起夭亡在那片水天一色的荒凉江滩上——准确点说是在江阴城以西五公里处的乡村。他频频旷工,爬船厂围墙脱逃工厂的劳役。那时候的月工资是36元,一年收入人民币四百元。因为持续的表现不良,常常遭克扣。那么,这名仿佛童话世界里的顽皮“小丁丁”(法国:《丁丁历险记》)究竟又在干些什么呢?他迷上了看书。约莫在1977年的夏天,他迷上了一本名叫《鲁宾逊漂流记》的小说。日后,妈妈厂里一名严肃的中年人借给他一本竖排的《天方夜谭》;之外,1980年前,阅读了当时可以有条件到手的一切书籍,其中包括新出版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很多封皮封底已脱落的旧书:《唐诗三百首》、《三毛流浪记》、《水浒》、《斯巴达克斯》......他迷上了文学。在过去老的、江阴城里的中山公园,有一幢民国样式的三面环湖的旧洋楼,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公共阅览室。那楼房,作为其美学形式的建筑外貌(迴廊、飞檐、落地轩窗)以及相应的历史沧桑记忆,说到底,倒是颇符合一名少年的文学心智最初可能的成型。日后,他的记忆里常常会出现这幢荷花池边的洋楼的盛夏浓荫,他在那里面——日后跳下五公里外高高的工厂围墙——成了一代文革浩劫之后懂得花时间在小说闲书上的那一拨县城大人群里最年幼的阅读者。他坐在他们中间,煞有其事,像他们一样捧一本厚厚的书。书的山羊皮或硬纸脊面上常常烫着金。那时候的萨克雷、简.奥斯汀们常常有最迷人笔触的插图,图片的底端照例会摘录上几句书中章节的文字、男女主人公对话一类,仿佛那些粗看上去没头没脑的对话文字一直在人类时间长河以及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存活着——以其了不起的19世纪的想象形式——从未被枯竭所湮没。于是,这份简历(有时是我,有时隶属于“他”)的后半部分只好出现在某处僻静的房间,阅读时空气仿佛静止凝固了的“......”“— —”真正的文学,总是更迹近于无话可说,迹近于人类生活深奥莫辨的某种精神的停滞状态,也且:虚构与史实、梦幻和现实的交相混淆。真正的文学,总是更类同于旷野的一阵风:云影、麦浪、收获季节的天气清凉...... == 荣誉成就 ==1997年出版第一本书:诗文集《低语》(说她是诗文集是因为她更经常地被人称之为“散文”)。其他出版物:《乡村肖像》(1998);《五种回忆》(1999);《忧郁之书》(2000);《瞎子阿炳》(2002);《旅馆》(2003);《帕米尔花》(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