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香港盂兰胜会

增加 9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香港盂兰胜会 ''' 中的“盂兰”由梵文“Ullambana”译来的,意为“救倒悬”,即救度亡魂倒悬之苦,是来自民间《 [[ 目莲救母 ]] 》的故事;“胜会”是指一大群人举行活动的意思,在 [[ 香港 ]] 亦称为 [[ 盂兰节 ]] 、中元节或鬼节。相传阴司地府在七月初一大开鬼门关,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再次关闭,七月十四日佛教定为“盂兰盆会”,而道教则称为“中元普渡”(详见中元节与盂兰盆节)。
香港盂兰胜会是始于 [[ 潮州 ]] [[ 海丰 ]] [[ 陆丰 ]] 、鹤佬籍等移居到香港的人士,他们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从 [[ 中国大陆 ]] 来到香港,聚居于 [[ 铜锣湾 ]] 、上环、 [[ 西营盘 ]] [[ 深水埗 ]] [[ 尖沙咀 ]] 等地,并将他们在家乡流行的盂兰节也一并带来,以联系同乡感情、纪念祖先和超渡地方上的孤魂野鬼。这些活动于2011年以“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名义获列入第三批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历史与分布==
香港各区的盂兰胜会一般是由二战后开始,最先在咕喱聚集的地区开始,创始者是铜锣湾的“公和堂”,后来香港各区都效法举行。咕喱主要是潮籍人士,在 [[ 码头 ]] 和货仓为泊岸 [[ 货船 ]] 上落货物,他们之间是亲属或同乡关系,由“咕喱头”带领和组织,成为了潮州移民劳工的社区。而同期移居香港的海陆丰人则以抬轿、拉人力车维生,其后则转往 [[ 建筑 ]] 地盘工作,亦因为乡里族群的凝聚,便逐渐形成海陆丰移民劳工社区。
现时在 [[ 香港岛 ]] [[ 九龙 ]] [[ 新界 ]] 各区几乎都有举办, [[ 团体 ]] 至少有60多个,最多在观塘、九龙城、深水埗等旧区,上环的摩罗街、大坑摩顿台公园、西区公园海旁球场、水街、石塘咀山道、坚尼地城西宁街足球场等也有。在 [[ 长沙湾 ]] 保安道球场,农历七月前后有4个不同社团租用,举行盂兰胜会,而早期潮州人聚集的地区上环及西环的 [[ 沿海 ]] 一带,便总共有五个盂兰胜会,包括三角码头、渣甸桥东边街、正街、石塘咀山道和西环,以三角码头和东边街历史最悠久,其余几个各自因应区内发展而兴起。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