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養廉銀

移除 2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rimarysources|time<div style=2017-11-03T19"float:20right; margin:58+00:00}}-10px 0 0 20px;">{{Infobox East Asian|titleclass= 養廉銀"wikitable"|img=-|imgwidth=! '''林是好'''|caption=<!-- 中文 -->|chinesetitle<img src=|tradchi"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2/%E6%9E%97%E6%B0%8F%E5%A5%BD.jpg" width= 養廉銀"200" ><br>[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2/%E6%9E%97%E6%B0%8F%E5%A5%BD.jpg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simpchi=養廉銀-|zhuyin=|pinyin=yǎngliányín! '''表記'''|chinesetext=<!-- 越南文 -->|vietnamesetitle='''漢字''' 林是好 |vietnamese=tiền dưỡng liêm-|chunom='''白話字''' Lîm Sī-hó |hantu=-|hannom=錢養廉'''臺羅拼音''' Lîm Sī-hó |vietnamesetext=<!-- 滿語 -->|manchutitle=}|manchu= ᡥᠠᠨᠵᠠ <br>ᡠᠵᡞᠷᡝ <br/div> ᠮᡝᠩᡤᡠᠨ|mollendorff=hanja ujire menggun}}
'''養廉銀''',又稱'''養廉錢''',是[[中國]][[清朝]][[官員]]的[[俸祿]]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為清朝特有。[[雍正]]元年(1723年),[[清世宗]]創立了這種薪給制度,本意是想藉由高薪,來培養鼓勵官員廉潔習性,並避免[[貪汙]]情事發生,因此取名為「養廉」。但是,[[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後,清政府將所有稅收(包括酒醋稅等地方稅)改歸朝廷所有,致使地方財政困難,看似高薪養廉,實際上將地方行政費用歸於地方首長所有,導致清朝地方貪腐情況為史上之最。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