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養廉銀

移除 5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original research|time=2017-11-03T19:20:58+00:00}}
{{primarysources|time=2017-11-03T19:20:58+00:00}}
{{Infobox East Asian
|chinesetitle=
|tradchi=養廉銀
|simpchi=
|zhuyin=
|pinyin=yǎngliányín
|hannom=錢養廉
|vietnamesetext=
<!-- 满语 滿語 -->
|manchutitle=
|manchu= ᡥᠠᠨᠵᠠ <br>ᡠᠵᡞᠷᡝ <br>ᠮᡝᠩᡤᡠᠨ
|mollendorff=hanja ujire menggun
}}
'''養廉銀''',又稱'''養廉錢''',是[[中國]][[清朝]][[官員]]的[[俸祿]]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為清朝特有。[[雍正]]元年(1723年),[[清世宗]]創立了這種薪給制度,本意是想藉由高薪,來培養鼓勵官員廉潔習性,並避免[[貪 ]]情事發生,因此取名為「養廉」。但是,[[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後,清政府將所有稅收(包括酒醋稅等地方稅)改歸朝廷所有,致使地方財政困難,看似高薪養廉,實際上將地方行政費用歸於地方首長所有,導致清朝地方貪腐情況為史上之最。
[[越南]][[阮朝]]初年,[[明命帝]]為了防止官員貪 ,從中國引進了養廉銀制度。
==成因==
清初文官的[[俸 祿]] 标准 標準 表面是號稱延續[[ 万历萬曆]]《[[大明會典]]》制定的低薪制,知 “每月支俸三 ,一家一日粗食安 兼餵 匹, 须银 須銀 五六 ,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
但是實際上《大明會典》載正七品除了底薪外還有其他實物補償或其折抵津貼:
***折鈔俸十八石 - 色鈔三百六十貫
以上合計一年約領[[大米]]一千一百零五公斤還有絹布、二十七兩五錢白銀及寶鈔三百六十貫足夠十二口人一年的開銷,再加上明代所有的[[外命婦]]、[[誥命夫人]]有自己的年俸,並不包含在官員支俸中,地方官府的行政、人事、伙食開銷也不需要地方官員負責,再加上七品優免田賦八十畝,免丁徭八人,又再加上稍為大一點官多半有兼職俸。(比如[[夏原吉]]領戶部尚書、太子少傅、少保三種職務俸祿,[[王守仁]]領兵部尚書、左都 史、新建伯三俸,[[海瑞]]亦有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 史二俸,加上外命婦的俸給,各邊鎮守各官尚有一至二十 的養廉田,這些都不需要「孝敬」京官,也不需要被被內務府或皇帝巧立名目訛詐),明代官員真實的薪俸比表面所認知的要來的高。但明朝官員一般家口眾多,以海瑞 例。海瑞任淳安 令一 候,除了老母、妻子之外, 两个儿 兩個兒 子,加上家 、婢女,可能 有奶 共有十 口人,而工 资经 資經 七折八扣, 实际领 實際領 到的是12石大米、27.49 两银 兩銀 子和360 贯钞 貫鈔 。當時 不值 ,可以忽略不 以12石大米、27.49 两银 兩銀 来计 來計 算,十 口人用 些工 ,生活就不免拮据。海瑞的家庭 结构 結構 算是非常 简单 簡單 的,生活 标准 標準 也不算高,但已 得捉襟 肘了,至 其他官 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清初延續的並不是明代的薪俸制度,而是關外戰時分贓制的滿人至上分肥制度,除了本薪支俸外的東西全部遭大量取消或沒收尤其是漢人官員,導致很多官員在[[雍正]]前根本食不裹腹,所以必須從百姓身上剝削<ref>[[ ]]:《 东华录 東華錄 》卷九</ref>。因此在康熙末年幾乎是無官不貪,甚至[[康熙帝|康熙]]本人也不完全反對官員[[貪 ]]。<ref>康熙帝曾 大臣 :“治天下之道,以 宽为 寬為 本”,“夫官之清廉,只可 其大者。今 张鹏 張鵬 翮居官甚清,在山 东兖 東兗 ,亦曾受人 例。 伯行居官亦清,但其刻 甚多。刻一部 ,非千金不得,此皆 处来 處來 者?此等 亦不必究。 差官 送人 物,朕非不知,亦不追求”「《 实录 實錄 》卷二四五」</ref>雍正元年(1723年)特設養廉銀,“因官吏貪贓,時有所聞,特設此名,欲其顧名思義,勉為廉吏也”<ref>《清稗類鈔‧禮制類》。</ref>,“知大臣祿薄不足用,故定中外養廉銀兩,歲時賞上方珍物無算”<ref>《[[清稗類鈔]] · 恩遇類》。</ref>。養廉銀的來源來自地方[[火耗]]或[[稅賦]]<ref>[[ 康祺]]《郎 潜纪闻 潛紀聞 》卷二:“雍正 ,耗 羡归 羨歸 公,定直省各官 廉,由世宗之 申睿 ,因 制宜。”</ref>,因此視各地富庶與否,養廉銀數額均有不同。
一般來說,養廉銀通常為本[[薪]]的十倍到百倍,其標準混亂缺乏公平性。[[光 ]]《[[清全典事例]]》 记载 記載 範例:*[[ 督]]為一萬至兩萬 *[[巡 ]]為一萬至萬五千 *[[布政使]]為五千至九千 *[[按察使]]為三千至八千四百四十四
例如,[[台灣巡撫]][[劉銘傳]]的年薪為一百五十五[[兩銀]],養廉銀則達一萬兩銀。而[[台灣總兵]]年俸六十七兩[[銀]],軍事加給一百四十四兩銀,而養廉銀則為一千五百兩銀,“都司全年俸薪、馬乾、養廉銀四百四十九兩,千總俸薪、馬乾、養廉銀一百九十二兩,外委養廉銀三十六兩,增設各兵加餉銀九百五十二兩耳,凡共需銀四千六百餘兩。”<ref>《[[臺灣通史]]》卷十三</ref>。
==後果==
養廉銀並沒有完全解決官員的生計問題,因此反而加重貪汙,一般的京官因為沒有統治地方沒有[[火耗]]或[[稅賦]],京城開銷又大,並未有足夠的[[銀錢]]收入,所依賴的是地方官的[[冰敬]]與[[炭敬]]等行賄,[[李慈銘]]在日 :“京官 不能自存,逢一外吏入都,皆考 年世 乡谊 鄉誼 ,曲 攀援。”<ref>{{cite book|author=[[李慈銘]]|title=《[[越 堂日 ]]》}}</ref>[[曾 藩]]擔任[[翰林院]][[ 检讨檢討]] ,家書提到:“男目下光景 窘,恰有俸 ,冬下又望外官例寄炭 ,今年尚可勉 支持。至明年 难筹画 難籌畫 。”<ref>《曾 藩全集 · 》</ref>。而各地又有肥瘦之分能調到繁榮地區當官當然收益大,這就促使地方官和京官的權錢交易關係,誰能調到哪裡去當官,京官往往有實質影響力。
另一方面養廉銀又助養官員的豪奢,[[ 集馨]] [[道 ]]升任[[按察使]] 后进 後進 觐见 覲見 的花 是:“ 敬[[ 军机 軍機 大臣]],每 四百金,[[賽尚阿| 赛鹤 賽鶴 汀]]不收;上下 班[[章京]],每位十六金,如有交情,或通信 折者,一百、八十金不等;六部[[尚 ]]、[[左都 史| 总宪總憲]]百金,[[侍郎]]、大[[九卿]]五十金,以次 递减 遞減 ;同 、同年以及年家世好,概行 酬,共用 敬一 五千 余两 餘兩 ”<ref>{{cite book|author=[[ 集馨]]|title=《[[道 宦海見聞錄]]》}}</ref>《[[清朝文 通考]]》批 :“入愈 而累愈重,知有私不知有公。 薪津, 经费 經費 ,何 若人之 霍,空益小民之 负担 負擔 ”,這是因為“ 入既厚, 之,酬 应则 應則 踵事增 ,服用 豪奢逾度。”再加上晚清 政困 ,俸 常常停支,官 口于 廉不足,肆行侵 ”<ref> 琦著:《皇朝 》卷8</ref>。
== 考文 ==
{{Reflist|2}}
== 參見 ==
* [[高薪養廉]]
* [[中 祿 制度史]]
[[Category:清朝政治制度]]
[[Category:雍正]]
[[Category:中 古代官 薪酬]][[Category:中 廉政]]
[[Category:越南政治史]]
[[Category:阮朝]]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