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林徽因

增加 3,00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前任 =
|繼任 =
|圖片名稱 =lin huiyin林徽因.jpg
|圖片大小 =
|圖片說明 =
|其他名號=
|出生日期={{birth date|1904|6|10}}
|出生地點={{QING}}[[浙江省]][[杭州府]]
|婚年=1928年
|逝世日期={{death date and age|1955|4|1|1904|6|10}}
|逝世地點={{CHN}}[[北京市]][[同仁医院]]
|諡號=
|墓葬=[[八宝山革命公墓]]
'''林徽因'''({{bd|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catIdx=Lin林徽因}}),原名'''林徽音''',中國著名[[建筑师]]、[[诗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ref>[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9-09/18/content_12073990.htm 到底是谁设计了国徽,新华网]</ref>的设计者。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同時她也是民國初年女子地位提升的代表人物之一。
==家庭背景==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叔叔林觉民。
 
*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弟子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文学创作==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被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林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軼事==
如今有非常多關於金岳霖,梁思成與林徽因之間三角戀的各種資料傳記,這些所謂的資料可以說是以訛傳訛,比如說,傳言金岳霖是一個十足的痴情郎,為了追求林徽因而選擇了終身未婚。
 實際上,在歷史中的金岳霖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痴情,對林徽因那麼偉大的愛情,而且在當時那個圈子的人中是公認的放浪形骸的人物。 金岳霖一直有一個同居的固定美國女友泰勒,是金岳霖在哥倫比亞讀書時候的同學兼女朋友,後來跟隨金岳霖回國,一直保持同居關係。而金岳霖之所以沒結婚是因為他和泰勒都信奉當時英國哲學家Bertrand Russell提出的「試婚」制罷了。雖然沒有結婚,但是他們只是缺少婚禮的儀式,但是和正常生活的夫妻並沒有區別,而且二人還育有一個女兒。<ref>https://kknews.cc/history/a8qrnmg.html</ref>
==參考文獻==
{{Reflist}}
7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