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18
次編輯
變更
泉州湾
,無編輯摘要
==基本内容==
泉州湾内海系泥沙质岸,入海处属侵蚀性山地 [[ 花岗岩 ]] 岸,有辉长岩,外宽内窄,宽42公里,水域面积500余平方公里。港最深处有30米,平均水深4.37米。水温平均26.9oC,透明度平均0.71米。潮差6.4—7.7米, [[ 半日潮 ]] ,往复流,东西流向偏多。湾内有大坠岛、小坠岛、乌屿、白山屿、七星礁等大小岛礁30多个。主航道在马头山与小坠岛之间,水深13米。
古泉州湾的四大支港为法石港、 [[ 后渚港 ]] 、洛阳港、 [[ 蚶江港 ]] ,此外还有崇武、秀涂、石湖、蚶江等港口。最著名的是后渚港,习称泉州港,又称刺桐港。
实际上,古泉州湾水域比现在更深更广。1974年6月,在后渚港出土一艘 [[ 宋代 ]] 海船。1976年又在东海法石发现古船残骸,1982年5月试掘时,发现在辉绿岩风化岩上有海泥沉积而成的4—4.5米灰泥层,说明在 [[ 南宋 ]] 以前,泉州湾比现在水深得多。
后因晋江、洛阳江注入湾内泥沙沉积,地壳上升,以及泉州旺沿岸的围垦,使江床不断抬高,江道不断变浅。因此,泉州湾可停靠船舶的地方,古今变化很大。
如泉州港,南宋时,海潮、海船还可到达丰州九日山下的金鸡桥。据九日山司马伋祈风 [[ 摩崖石刻 ]] 所记,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农历二十四(退潮期),祈风后还可待潮返舟而回泉州郡城。宋时,泉州市舶司设在郡城南水仙门内(今水门巷),附近有一条巷叫舶司库巷,可见水仙门就在江边,且海船能够靠岸验关和卸货。
蚶江港附近的 [[ 石湖港 ]] ,南边的金钗山上,宋·政和三年(1113年)建有 [[ 六胜塔 ]] ,是海港的重要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