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南阳遗址

增加 8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南阳遗址.jpeg|320px|缩略图|右|<big>南阳遗址</big>[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8/5bec2702e5df41d4a50b62cd2aa90d7b.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90638308_313745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南阳遗址 ''' ,是 [[ 春秋战国 ]] 时期遗址,位于 [[ 河北省 ]][[ 容城县 ]] 城东14公里的南阳村村南200米处,被村民称作“城坡”,遗址的东、南、西三面有故河道,即“南河”、“后河”、“东河”、“西河子”。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800米,南北宽700米,面积56万平方米。南阳遗址的北坡高出地表2-3米,南坡高出地表0.5米,东坡高出0.3米。占地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出土“西宫”铜壶一件、铜鼎两件、“右征”铜壶盖一件,“易市”陶钵、陶罐各一件以及陶鬲、陶鼎、陶豆、陶罐、陶尊、铜镟等文物四十多件。尤其是一九八四年出土的春秋时期钱币“尖首刀”,为此 [[ 遗址 ]] 的断代提供了充分依据。
第六批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遗址简介==
南阳遗址位于河北省容城县城东14公里的南阳村村南200米处,当地村民叫“城坡”,为 [[周朝| 周代 ]] 时期遗存。遗址四周均有古河道,即“南河”、“后河”、“东河”、“西河子”。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出土“西宫”铜壶1件、铜鼎2件、“右征”铜壶盖l件,“易市”陶钵、陶罐各1件以及陶鬲、陶鼎、陶豆、陶罐、陶尊等 [[ 物40 物]]40 多件。尤其是1984年出土的春秋时期钱币“ [[ 尖首刀 ]] ”,为该遗址的断代提供了充分依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记载==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桓侯七年卒,子庄公立。”《集解》引《世本》曰:“桓侯徙临易。”宋忠曰:“今河间易县也。” [[ 后汉 ]] 时的河间(国)易县,即今容城县东部南阳、古贤及雄县西部一带。《括地志》载:“雄县北废易县,是春秋鲁庄公时(前六九三至前六六二年)燕桓侯徙于临易的地方。”还说:“废易县,在今县(指 [[ 雄县 ]] )北三十五里,本燕都邑也。春秋 [[ 鲁庄公 ]] 时燕桓侯徙临易即此。”
赵一清《水经注释》说:“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其方位、距离与今南阳遗址都大体一致。关于易都的年代,《嘉靖雄乘》载:“周武-商三年,封召公于北燕,庄王三年(前六九四年) [[ 燕桓侯 ]] 徙都易。”《韩非子·有度》篇载:“燕襄公以河为界,以蓟(都)为国。”由此可见,燕国易都的营建年代是公元前六九四年,至 [[ 燕襄公 ]] 时(前六五七年),又自易都回蓟城,以易为都的时间三十七年左右。据遗址出土的文物看,后来易都也并未废弃,仍是 [[ 燕国 ]] 南陲一重要城邑, [[ 燕昭王 ]] 时,国政剧辛在此驻防。
==遗址近况==
南阳遗址发现近20年来先后出土了“西宫”铜壶、“左征”铜壶盖、“燕王职”铜戈、“燕侯载”铜戈和“易市”陶器、铜鼎、铜凿、刀币、鹿角锤等一些重要的文物。这些器物都显示出了燕国制器的风格, 其地理位置也与 [[ 史书 ]] 中所记载的燕国都城“临易”相近, 因此它具有较为重要的 [[ 学术 ]] 研究价值。南阳遗址于1982年被列为 [[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
==视频==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