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06
次編輯
變更
西坪土楼
,無編輯摘要
==映宝楼==
===沧桑土堡:英华内敛不显张扬=== 映宝楼位于西坪镇平原村培田角落,背依斜坡,面对山沟,虽 [[ 海拔 ]] 达802米,仍有 [[ 平原 ]] 的 [[ 感觉 ]] ,故有“高山反平原”之称。土楼坐西向东,方形,占地面积3960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层792平方米。东西长30米,南北宽26.4米, [[ 建筑面积 ]] 为792平方米,总高15.4米。 走近土楼,只见正门石拱用 [[ 花岗岩 ]] 石砌就,石面光洁,接缝严密,上镌阴刻楷书“映宝楼, [[ 雍正 ]] 庚戍秋吉日立”(1730年)。拱顶上方约三米,始设一木窗,可俯瞰全村近舍远路,作瞭望之用。南北两侧均有拱门,南曰“迎生”,北曰“朝北”。土楼除基层一米为毛石垒筑外,四丈余高的四墙均以黄土夯成,墙厚2.3米。后墙则全封闭,窗牖均无。 映宝楼为嵌山式四进构造,楼高3层,进深各3间,左右墙围第四进最高层挨瓦檐下方辟几扇小窗。内墙回廊则全嵌以木板,广设窗棂,以多通风 [[ 采光 ]] 。大厅用六根13米高的柱子洞穿,第三层的花窗,雕工精细,虽经 [[ 风 ]][[ 雨 ]] 侵袭,仍不失当年风采。土楼正大门前是半亩方塘,方塘岸上有旗杆夹两对。
土楼的三个门,原各都有木门、木梯,可供进出、上下楼,如今,木门和两侧木梯都已经破损,只能从正门后的大梯才能上下。院中原本有井。那口滋养土楼住民的古井,也已被填埋。
土楼外观尚完整,虽已处处显出沧桑落败,但仍掩盖不住当日的繁华迹象。
制茶遗址:见证昔日繁忙辉煌
==聚斯楼==
聚斯楼,座落于西坪镇赤石村长坑角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9048平方米,呈方形。外墙为生质夯土,勒脚和基座、前埕和 [[ 天井 ]] 为乱毛石铺筑( ( 砌) ) 而成。土墙内为回形三层建筑, [[ 穿斗式 ]] 木构架屋面为单檐歇山顶 。聚斯楼为土木结构,整体建筑由主体建筑、“虎牙”、池亭(丹池)、蜈蚣须护翼组成,三层建筑通高为10.2米,土墙长31.4米,宽31.2米,底部墙厚为1.85米,三层共72间。前大门门前设一个形似虎齿状石栏杆,即所称“虎牙”。大门之外还有一个方形莲花池。现存夯土墙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建造的,其内木构架经多次维修,保留清中期的风格 。
入门顶层设有神龛,正厅上供“土地公”、中厅设置“观音殿”、后厅三楼“典宝间”、下厅有“益生堂”等。据介绍,“典宝间”记载着李氏与林氏交接的[[历史]]沿续,只有年满60岁的林氏男人才能进去查阅。“益生堂”是一间相传18代的[[中药]]店,看病、制药联在一体,在闽南、台湾声誉相当好。 由于建筑年代较早,聚斯楼建筑风格较为简朴, [[ 工艺 ]] 制作保持很强的原始味道,所用石块几乎未经过任何加工,椽、柱也很难找到精雕细琢的痕迹。从建筑石头上看没有用铁器攒凿过的痕迹,均用自然山石砌筑; ; 从木料上看,木料与木料之间的结合,角与梁、梁与宓、宓与柱均用竹钉、柯藤来联结,充分展现 [[ 古建筑 ]] 风格。
==牵系两岸茶缘血缘==
传说赤石是较早生产 [[ 乌龙茶 ]] 的地方,该村土壤为石土掺半, [[ 茶叶 ]] 生长在石头缝隙之中,古代出名一种叫做“赤石竹叶青奇兰香”,盛行于 [[ 明朝 ]] 时期的国内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及 [[ 欧洲 ]] 经常流行瘟疫,该茶水对清凉解毒防疫保健及瘟疫后恢复 [[ 健康 ]] 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是有较好收入的人才能用得起,当成很贵重药品进行交易,赤石人用茶叶换回大量黄金、白银和其他贵重的物品,开始自己设计土楼建筑,保障居住、 [[ 生命 ]] 、财产安全。
据记载,开基始祖林公孙回籍安溪赤石赘李法贵之女二妲,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始建沟后号蜈蚣形聚斯楼,用3年的时间建成。外祖无嗣,林公孙奉事二老终身,继承李家产业。
据文史[[专家]]考证,明朝时,台湾省[[台北|台北市]]有一条街名叫“赤峰街”,居住的群众都是从安溪赤石迁移过去的,以安溪清水祖师(乌面祖师)、乌龙茶(乌面茶)、益生堂药店而出名。族谱记载:1673年,聚斯楼受强烈龙卷风暴雨袭击,损坏严重,屋面全部翻修,维修资金依靠丝绸之路第九世台湾台北赤石街林朝发茶庄资助。 聚斯楼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我省发现中最早、最为完好的土楼,超过“世遗”的时间价值,相传漳平的土楼建筑是来此学习的,并传到龙岩等地。该楼李氏、林氏后裔大量移居 [[ 东南亚 ]] 、特别是台湾,以安溪乌龙茶叶、益生堂药店而出名。台湾各地均有赤石人,是统战工作、联系乡谊的载体。
作为土楼建筑与 [[ 家族 ]] 聚居的生活方式,聚斯楼充分展示了 [[ 中华民族 ]] 优秀文化与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内涵。闽南二进五开间带护厝的传统民居建筑,组成一雄伟壮观、造型独特、结构奇巧的民居建筑群,代表了一种独特的 [[ 建筑艺术 ]] 成就和一种创造性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