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延福寺

移除 4,377 位元組, 4 年前
清空页面
[[File:延福寺1.jpg|缩略图|[http://travel.qunar.com/travelbook/note/5136539 延福寺]]]
'''延福寺''',曾名建造寺,位于南安市丰州九日山下。<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c3be75140102yun1.html 延福寺_林家乐_新浪博客] </ref>
== 简介 ==
清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转引《名胜志》云,泉州西门外九日山延福寺“晋太康年间(太康九年,288)建,去山二里许。唐大历三年(768),移建今所,寺额欧阳詹所书。大中五年(851)赐名建造寺”。这是文献记载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
== 历史 ==
宋乾德间(963—968),陈洪进增建,复旧名延福寺,“支院故有五十余区”,僧侣亦不在少数。宋曾会《修寺碑铭》载:“宋开宝(968)建三门,……端拱中(988)作亭于前。殿之 前,众作经幢、石塔、东南钟楼者。寺之西北有星宿堂,寺之东有浴室。西堂五百罗汉,东峰亭、西峰亭。亭之右,古松二株。北峰之南有白云井,井之左有檀越林。” 蔡襄《游九日山题奉先院壁》“日照溪山生翠光,春深花草杂幽香。登临谁识迟留意,门外尘动去路长。”
 
宋元丰年间(1078—1085),将54院落、50余支院合为一大禅林,规模十分宏大。寺两侧建有通远王庙,二、三、四贤祠,水陆堂、墨妙堂、御书阁等,形成一独特的建筑群。从宋代遗下的数根立式石柱看,其宽广度不亚于开元寺的大雄宝殿,是欢送、宴请蕃商的地点。元代仅添建明堂于大殿后。明、清时期大大中落。至清代陈庆镛重修时,其规模已缩成一小寺庙。后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文革”中被毁,80年代重建。
[[File:延福寺2.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B%B6%E7%A6%8F%E5%AF%BA/22244755 延福寺]]]
相传延福寺最初建寺时,曾得到永春乐山一位白胡子老人的帮助,通过[[溪流]]发运来大批木料,满足建寺之需。寺院建成后,就在寺院东边建了一座小庙奉祀他,尊他为“白须公”,庙名“神运殿”。随着泉州地区海上交通的发展,这位与水运有关的乐山老人,就成了第一代水神,受到船家的敬奉和地方政府直至朝廷的关注,从一介布衣摇身变成“通远王”。
 
并于将唐咸通中(860—873),将“神运殿”升格为“灵乐祠”祀之。宋元丰年间(1078—1085),开始在通远王神祠举行由地方官员主持的航海祈风典礼。此后,泉州地方官员于每年夏、冬两次祈风于九日山通远王祠,又是“桂酒椒浆,为舟预请”,礼毕,又是“饮福”。道教俗神通元王神的声誉,以致九日山摩崖尽是祀通远王神的祈风石刻。
 
宋绍兴元年(1131),慧邃禅师以佛戒改造世俗化道教的祀神仪式,美其名曰“是佛与神交致其道,人与物两蒙其利”。进士李邴作《延福寺水陆堂记》里,对慧邃禅师以佛戒改造通远王神祠的杀牲祭祀行为,表示了高度的[[赞赏]]。说“师以佛戒信于神,其有不信于人乎;神以佛戒惠于物,其有不惠于人乎?是佛与神交致其道、人与物两蒙其利”。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在《祭大仙祈雨祝文》云,“夫以佛道之尊,[[仙道之大]],固万灵之所命”,把仙、佛放到同等地位一起祷祝,这是宋代泉州儒、道、释合一的事例。
 
从晋代到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第三次设置武荣州,州治由丰州城迁址今泉州市区时,丰州是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海上丝绸之路遣舶祈风祭典之地。建于西郊风景秀丽的九日山下的延福寺,自然吸引了大批高僧名士。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就有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又名真谛)挂锡翻译佛经。先后主持的高僧还有唐无等禅师、宋无可禅师。晚唐诗人秦系、名相姜公辅,宋代名宦蔡襄、苏绅,理学大家朱熹等都曾过游,留下不少胜迹和满山诗文题名摩崖石刻。<ref>[http://www.guiyifo.com/zongzhuyexingwen/fujianshenyanfushi.htm 延福寺]</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
[[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
[[Category:600 史地总论]]
8,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