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五稜郭

增加 7,047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五稜郭'''<br><img src="https://pic.pimg.tw/kakakuksk/1504717050…”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五稜郭'''<br><img src="https://pic.pimg.tw/kakakuksk/1504717050-2647161514.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ksk.tw/blog/post/343783955-%5B%E5%87%BD%E9%A4%A8%E3%80%82%E5%BF%85%E5%8E%BB%E6%99%AF%E9%BB%9E%5D-%E4%BA%94%E7%A8%9C%E9%83%AD%E5%A1%94(%E4%BA%94%E7%A8%9C%E9%83%AD%E5%85%AC%E5%9C%92)-%E8%B6%85%E5%A3%AF 圖片來自痞客邦]</small>
|}

'''五稜郭'''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由[[江戶幕府]]在[[蝦夷地]]的箱館(現[[北海道]][[函館市]])郊外建造的一座[[星形要塞]],與同一時期建成,位於[[長野縣]][[佐久市]]的[[龍岡城]]同樣被稱為「五稜郭」,但是多數提及五稜郭便是指位於函館的城跡。

雖然,在計劃興建城池時已經使用五稜郭作為名稱,但是在建造期間又曾經稱為'''龜田役所土壘'''或'''龜田御役所土壘'''。城池位處的地方本來是[[濕地]],植有大量[[細柱柳]],因此又稱為'''柳野城'''。

箱館開港時,原本建於[[函館山]]山麓的[[遠國奉行|箱館奉行]]所搬遷至五稜郭。然而,在[[慶應]]2年(1866年),江戶幕府在城池建成後僅兩年,隨著[[江戶開城]]而滅亡,五稜郭由箱館府接管一段短時間後,在[[箱館戰爭]]中遭到[[蝦夷共和國|舊幕府軍]]佔領,並且成為其根據地。進入[[明治時代]]後,城內除了一棟建築物外其餘全數被拆除,並且改建為[[大日本帝國陸軍]]的練兵場。其後在1914年改建為'''五稜郭公園''',並且對外開放,自此成為函館市民的休憩地方和代表函館的旅遊景點之一。

五稜郭獲日本政府指定為[[古蹟|特別史跡]],並且作為「五稜郭與箱館戰爭的遺構」而入選{{Link-ja|北海道遺產|北海道遺産}}。與此同時,五稜郭是由[[文化廳]]管有的[[國有|國有財產]]<ref>{{cite web |1= |url=http://www.bunka.go.jp/bunkazai/kokuyuzaisan/katsuyo.html |script-title=ja:国有財産の活用 |publisher=文化庁 |accessdate=2014-11-24 |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41124141805/http://www.bunka.go.jp/bunkazai/kokuyuzaisan/katsuyo.html |archivedate=2014-11-24 |deadurl=yes }}</ref>,由其授權予函館市,並且交由函館市住宅都市施設公社({{Link-ja|指定管理者|指定管理者}})負責管理<ref>{{cite web|1=|url=http://www.city.hakodate.hokkaido.jp/docs/2014030800101/|script-title=ja:公の施設一覧(平成26年4月1日現在)|publisher=函館市|accessdate=2014-11-27|deadurl=no|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705162504/http://www.city.hakodate.hokkaido.jp/docs/2014030800101/|archivedate=2015-07-05}}</ref>。

== 歷史建築==
[[安政]]元年(1854年)3月,日本和[[美國]]簽訂《[[神奈川條約]]》,按照條約規定箱館正式開港,江戶幕府隨即收回[[松前藩]]在箱館一帶的領地,並且在同年6月設置箱館奉行。[[享和]]2年至[[文化 (年號)|文化]]4年(1802年至1807年)期間,箱館仍然是[[天領]],當時箱館奉行所與安政元年(1854年)再度設置時的位置均是在基坂(當時是松前藩的箱館奉行詰役所。

初代奉行竹內保德沿用松前藩的建築物,並且加以改建增建,但是其後接任的堀利熙認為奉行所相當接近函館灣,不僅毫無遮擋,而且鄰接的[[函館山|箱館山]]屬於外國人步行區域,只要登上山頂,奉行所便一覽無遺,實在難以防守,因此他上奏希望將奉行所遷移至龜田一帶。其後,兩任奉行先後返回[[江戶]],並且向[[老中]][[阿部正弘]]提交意見書,指出當時的大砲射程太短,提議在鍛冶村中道興建「御役所四方土壘」,並且將奉行所移至該處,最終幕府接納其意見,開始著手興建五稜郭。與此同時,意見書中亦建議將位於矢不來(現[[北斗市]])、押付、山背泊、辯天岬、立待岬、築島、沖之口的7處改建成台場 (軍事),從以保護[[函館港|箱館港]],但是阿部認為多項工程同步進行相當困難,因此首先在辯天岬([[辯天台場]])和築島(未有實行)開始改建工作。

安政2年(1855年)7月,[[法國]]軍艦君士坦丁號駛入箱館港時,在箱館奉行所負責製造機械和彈藥的武田斐三郎,得到軍艦的副艦長指導,並且取得大砲的設計圖以及星形要塞的規劃圖則。其後,武田根據圖則,開始構思如何建造五稜郭和辯天台場。最終,預算五稜郭、辯天、築島和沖之口台場的建築成本為41萬兩。最初,建築期預算達20年,但是負責防守[[蝦夷地]]的松前藩、[[弘前藩|津輕藩]]、[[盛岡藩|南部藩]]和[[仙台藩]]的[[陣屋]]均已經建成,五稜郭和台場的工程趕不上的話,幕府在箱館市民和外國人眼中可謂顏面盡失,因此幕府決定加快辯天台場和五稜郭的工程進度。

安政3年(1856年)11月,組頭河津祐邦、調役並鈴木孫四郎、下役元締山口顯之進和諸術教授役武田斐三郎等,獲任命為台場並龜田役所土壘,並且在安政4年(1857年)7月開始建造五稜郭。安政5年(1856年),城郭外北邊的役宅開始施工,[[文久]]元年(1861年)開始興建奉行所廳舍。分工方面,土木工程、[[石牆|石垣]]和建造奉行所分別由松川辯之助、井上喜三郎和居住於江戶的小普請方鍛冶方石方人中川傳藏負責<ref name="函館市史通説編第1巻 p.588-589">{{cite web |1= |url=http://www.lib-hkd.jp/hensan/hakodateshishi/tsuusetsu_01/shishi_03-05/shishi_03-05-03-00-03~05.htm |script-title=ja:函館市史通説編第1巻 p.588-589 |publisher=函館市中央図書館 |accessdate=2014-11-20 |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40607012327/http://www.lib-hkd.jp/hensan/hakodateshishi/tsuusetsu_01/shishi_03-05/shishi_03-05-03-00-03~05.htm |archivedate=2014-06-07 |deadurl=yes }}</ref>。最初,計劃首先進行挖掘和興建土壘,然後興建各項建築,最後則是石垣,但是由於地基太過脆弱,踏入冬季時本來完成挖掘的地方受到結冰和融雪影響而塌陷,最終唯有先興建石垣。

[[元治]]元年(1864年),五稜郭建成,同年6月15日箱館奉行小出秀實從奉行所移至五稜郭內開始辦工。接著,在奉行所附近種植防風林、[[赤松]]以及相關設施,最終在慶應2年(1866年)所有工程完工。

工程費用方面,[[護城河]]、土木和石垣工程預算為98,000兩,實際為53,144兩、建築工程預算為25,000兩,實際為44,854兩、水道工程預算為20,000兩,實際為6,092兩、整體預算為143,000兩,實際為104,090兩(另外辯天台場的預算為100,000兩,實際為107,277兩)。這項巨額工程在全盛時間曾經聘用約5、6千名工人,箱館也因此開始繁榮。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47,94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