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4
次編輯
變更
穆木天
,無編輯摘要
| 职业 = 现代诗人、翻译家
}}
著有诗集《旅心》(1927)、《流亡者之歌》(1937)、《新的旅途》(1942)等。
1923年考入东京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在创造社刊物上发表不少诗作。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注重声、色律动与内容、情调的统一,情调忧郁、感伤。同期还发表了许多理论文章和翻译作品。
1926年夏回国,先后在 [[ 广东 ]] 中山大学、 [[ 北京 ]] 孔德学校、 [[ 吉林 ]] 省立大学任教。九一八事变前,思想感情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写给东北的青年朋友们》、《奉天译中》等诗作,成为在创作上走向现实主义的标志。
1931年加入“左联”,九月与杨搔、浦风等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
1937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编诗刊《时调》和《五月》写了不少关于诗歌的理论文章,并创作了10余篇宣传抗日的大鼓词。
1938年后,辗转 [[ 昆明 ]] 、 [[ 广州 ]] 、 [[ 桂林 ]] 、 [[ 上海 ]] 等地从事教学和创作。解放后先后在 [[ 东北 ]] 师大、 [[ 北京 ]] 师大任教。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革命”中,受四人帮迫害。
1971年10月病故。
诗歌创作
从20年代到40年代,穆木天在诗的旅途上对新诗的创作方法进行了曲折的探索:20年代,他以象征主义为主导,创作了《旅心》;30年代,他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创作了《流亡者之歌》;40年代,他努力贯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了《新的旅途》。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并适当吸取象征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可以把诗歌创作向前推进一步,这是穆木天经过艰苦探索而达到的新的认识。
穆木天曾经指出:“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要有大的暗示能。诗的世界固在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处。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说明是散文的世界里的东西。诗的背后要有大的哲学,但诗不能说明哲学。”这段话强调了暗示对于诗歌创作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充分运用暗示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是象征诗派极为重要的诗学策略。在《苍白的钟声》一诗中,诗人充分利用了形式与意象上的暗示作用,借缈缈钟声的描摹,传达了悠悠的感伤之情。从这首诗来看,诗人启用了大量色彩晦暗、调子低沉的词语来写飘渺钟声,写出了钟声的苍白、衰朽与灰黄。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这首诗对于如此令人感伤的钟声的写照,其旨意何在呢?它要写出诗人心中的那种惆怅情绪呢?我们再仔细阅读这首诗时就不难发现,诗歌中反复提到了故乡,诸如“故乡之歌”、“永远的故乡”、“朦胧之乡”、“苍茫之乡”、“古乡之歌”等,由此可见,诗人在这首诗里,要抒发的是对故乡的怀恋之情,正是那种揪心的乡愁撩发了诗人的诗情,进而催生了这首独具风格的新诗。
== 文学作品 ==
== 人物评价 ==
北京大学教授 [[ 孙玉石 ]] 就说过:"《谭诗》以论题的新颖和见解的精辟成为中国现代诗论史上的重要文献。由于这一论文以及作者当时的其他文字,穆木天也当之无愧地成了中国象征派诗歌理论的奠基者。"
选自《中国新诗库第一卷——穆木天卷》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