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

增加 14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jpeg|320px|缩略图|右|<big>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0/689724294cd44acbb38543438f403ad7.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03543513_708403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 ''' 位于中国 [[ 广州市 ]] 西湖路与惠福东路之间的光明广场负一层。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水闸遗址。
==发现==
2000年光明广场大楼施工时发现了该遗址,令广场是建还是拆,成为 [[ 社会 ]] 争论的焦点,最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地保护遗址。于2000年4月至10月发掘, [[ 积600 积]]600 多平方米,经研究确认为 [[ 西汉 ]][[ 南越国 ]] 时期的城市排汲水利工程遗址。
==现况==
现时广场整个负一层都开辟为遗址博物馆。水闸四周用 [[ 钢筋 ]][[ 混凝土 ]] 墙进行全封闭处理,再由700平方米的玻璃防护层进行恒温、恒湿保存,供人们参观。四周为文物展示长廊,通过图、文、三维动画等多种方式展示遗址的发掘过程、出土的 [[ 文物 ]] 。由于水闸是全木质结构,因此对木材的保护尤为重要。采用了特制防腐剂,给水闸木料进行防腐、防虫处理。还在水闸周边打了两个抽水井,当地下水达到一定高度就会自动被抽走,防止水渗入到水闸中。[2]
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广州市政府把该遗址与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一起以“南越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2月入选《 [[ 中国文化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 》。2007年6月9日起公开展出,为全国第一个在公共商业区内受到保护并开放的文物。
==结构==
水闸位于当时南越国都城番禺城的南城墙, [[ 遗址 ]] 距今地表深约4米,水闸自北向南可分为引水渠、闸室和出水渠三部分。现存长20.1米。
=== 引水渠===
引水渠呈长方形,两侧斜坡至底,斜坡80度。残存约11.1米、渠宽约9米、残高1.1米。其修建过程是:先挖走淤泥,修成渠道,采用大小不同、长短不一的小圆木横垒,打木桩加固,筑成渠壁。渠底部先打下木桩,加固南北向大木条,然后用四排大木条每隔2.05米横放置于南北大木条之上,四排大木条的东西端底部有预先打下的木桩,通过 [[ 榫卯 ]] 结构进行加固。
=== 闸室===
闸室平面自北往南,向 [[ 珠江 ]] 呈“八”字敞开,南北长3.7米、入水口宽5.33米、吐水口宽4.95米、现存高1.65米。通过换土固基防水压、防冲刷、防渗漏的 [[ 设计 ]] 。闸口中间有两根木桩凿出凹槽,用来插板闸水。
=== 出水渠===
呈长方形,残高3.65米、宽5.73米修建方式、 [[ 工艺 ]] 、构造与引水渠类似。
==功能==
该水闸功能与现时水闸功能基本相同,即具有防潮、 [[ 泄洪 ]] 、引水多重功能。当珠江潮水上涨时,放下闸板防止潮水倒灌入城;而洪水季节则打开水闸,将城中废水排出;城中缺水时,提起闸板又可汲江水入城内。
它的出土对了解汉代广州城区的防洪设施及当时城址的布局、结构以及南城墙的位置坐标提供了重要线索。该水闸在建闸 [[ 材料 ]] 的选择,松软地基的处理,总体布局,泄流处理,闸室稳定处理等方面都与现代的建闸原理基本相符。反映了 [[ 朝|秦]][[汉朝| ]] 时期的水闸建造在总体上以达到相当高水平。
==其它文物==
除发现水闸遗址外,还有“万岁”瓦当及西汉云纹瓦当、板瓦、陶网坠等构件。还发现 [[ 东汉 ]] 城墙建筑的基础,以及东汉、 [[ 南朝 ]] 的水井、 [[唐朝| 唐代 ]] 房基、 [[宋朝| 宋代 ]] 房址和走道等遗址。[3]
在水闸南侧的东汉城墙基础内出土一批木材,是用来修建城墙的基础。根据木材上的榫卯结构,推测这些木材原为水闸上层 [[ 建筑 ]] 的木构件。水闸废弃后,被拆修下来修筑城墙基础。经鉴定这批木材主要是水松。
水闸渠道淤内积土层出土“阿平”戳印文陶片,与1955年华侨新村西汉前期墓出土的 [[ 陶器 ]] 戳印一致,估计是姓名印。
==视频==
111,5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