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阜新蒙古剧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阜新蒙古剧</big> ''' |- | File:阜新蒙古剧.jpg|缩略图|居…”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阜新蒙古剧</big> '''
|-
| [[File:阜新蒙古剧.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阜新蒙古剧
年份;1984
类型;阜新蒙古贞短调民歌
形成;党的民族文化
|}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阜新蒙古剧'''成为[[中国]]第九个少数民族剧种。20年前,[[中国]]戏曲志编委会认定阜新蒙古剧是[[中国]]新兴的少数民族剧种,将其写进了中国戏曲志。蒙古剧的出现,标志着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新发展。<ref>[http://www.cnrencai.com/others/social/582765.html 辽宁曲艺阜新蒙古剧] , CN人才网 2018-01-10 </ref>
==历史条件==
阜新蒙古剧是在阜新蒙古贞短调民歌(与草原长调民歌相区别)基础上产生的,是蒙古民族的歌、舞、扮、诗、骑、射的综合艺术。在解放初,阜新地区就形成了蒙古剧的雏型。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人口占85%的佛寺乡,是蒙古剧的发源地。1947-1949年,获得解放的佛寺村民间艺人编写和排演了《[[慰问军属]]》的短歌剧。把蒙古民歌"明月"曲调配用到了剧中,加上对白、对唱、扮演等形式搬上了舞台。此后全县有许多蒙古族村纷纷组织民间蒙古剧队改编蒙古民歌排演蒙古剧。到1949年,全县农村的业余剧队发展到了4个。其中,佛寺乡秧歌队于1949年春节编演了《[[新明月]]》,从送郎参军演到夫妻思念对话及对唱,内容非常感人,这成为了蒙古剧的胚胎。
蒙古贞自古就有"歌的海洋"之美称,传说"三人同行二人是"达古沁"(歌手)一人是"胡尔沁"(说书艺人)。这是蒙古剧产于阜新的重要条件之一。到了50年代,人们把民歌体裁搬上了舞台。先后排演了《[[桃儿]]》《花儿》《羊山打虎》《[[爱社如家]]》《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翻身民兵却吉扎布]]》等剧目。这时的剧中音乐主要是引用一种民歌原曲调,无论全剧多少唱段均重复一个曲子。无旋律变化,无节奏对比。到了60年代出现了新的剧目《[[兴格尔扎布]]》《三英》等剧目。表演形式较前有所改进,内容复杂,情节多变。曲调也有了变化,不限于一个曲目的运用。
==形成与发展==
阜新蒙古剧流行于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佛寺、大巴、沙拉、大板等蒙古族聚居区。阜新邻接内蒙古自治区,清属土默特左翼旗地,为蒙古族世代居住地,亦称作“蒙古贞”地区。阜新蒙古剧是在蒙古族短调民歌、舞蹈、说唱等民间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个新兴少数民族戏剧剧种。1951年秋佛寺乡小学教师[[郭振义]]、布合,将一首控诉封建包办婚姻罪恶的叙事体短调民歌《[[桃儿]]》,节选部分段落,设置相关人物,由佛寺乡小学演出队在集市上彩唱演出,受到观众欢迎。
1979年,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得到重新落实,佛寺、大板、沙拉等乡相继恢复了民间蒙古剧队,蒙古剧又重新获得了新生。蒙古剧从此进入了复兴时期,剧中音乐也进入了发展阶段,不限于几十个曲子,在主旋律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唱段的感情色彩,变化无穷。如《[[乌银其其格]]》《闹分家》等剧中用了20多支曲子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个时期先后排演了《王子争亲》《[[乌云其其格]]》等剧目。
[[File:阜新蒙古剧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1983一1984年,蒙古剧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剧中选用了好来宝、书曲、安代、民乐曲等,优美的民间音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歌联缀的戏剧音乐体类。语言上采用了蒙古族谚语、格言、成语、典故和歌谣等民间文学的词汇,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创作上不局限历史体裁和民歌故事体裁,同时还大胆尝试了新的反映现代农村改革的体裁。如《[[一筐葡萄]]》《两个儿媳》等。
蒙古剧艺术发展到今天,已趋于完善。乐队有文场和武场,以高音四胡、低音四胡、马头琴为主,配以捧笙木管、九音锣、横笛、二胡和提琴。有时也用三弦和烘托气氛的蟒号。武场有立鼓、大跋、大锣,配以小鼓、小铰节奏乐器有叮沙、木鱼,有时还用串铃。音乐发展上,50年代只限于一个曲调的重复;70年发展到了以一首长歌曲调为主题音乐,根据人物感情变化加进了其它各种音乐;80年代发展到了长歌联缀体型,即剧中选取用不同情绪,不同节奏的民歌的曲牌,同时引进好来宝、书曲、民乐等音乐。
==发展和完善==
1983年,县里的蒙古剧队参加了县、市、全国的蒙古剧调演。《[[乌云其其格]]》等两个剧目曾三次获国家一级奖励。
1984年蒙古剧被国家认定后,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支专业蒙古剧队,组建了蒙古剧创作室。先后创作、排演了新剧目《[[海公爷]]》《蒙乡烈火》《满都海皇后》受到观众的喜爱。先后到[[北京]]、[[沈阳]]、[[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以及昭盟、兴安盟等地演出,行程达三万公里,演出261场次,观众达25万人次。
蒙古剧根植于大众,剧目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又反映民族风情习俗。蒙古剧有它独特的艺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是蒙古剧生命力所在。此外,蒙古贞有一批优秀的蒙古剧创作队伍,如图力古热、那木汗、丁振阳等都是蒙古贞著名的蒙古剧作家。
[[File:阜新蒙古剧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目前,蒙古剧创作题材已由叙事民歌、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革命故事题材,发展到了现代生活题材,反映改革开放、歌颂农村改革成果的生动故事题材,深受群众欢迎。现在,每年的春节和农闲季节蒙古剧队都送戏下乡,演出的剧目反映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歌颂农村改革新成果。蒙古剧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蒙古族风格,丰富了祖国灿烂的戏曲艺术宝库。
==艺术特色==
阜新蒙古剧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她独特的蒙古族风格,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宝库。在这组系列介绍文章里,向人们展示了阜新蒙古剧、蒙古语文教育、蒙古剧文化源流及其特点、蒙古剧历史探源、喇嘛寺庙的建筑特色等丰富的蒙古剧历史与文化。阜新蒙古剧分布于辽宁省西部,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之地,使蒙古剧文化显现出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3888280052014402 蒙古族的戏剧剧种,内蒙古蒙古剧和阜新蒙古剧,各自有什么特色?] , 百度 2019-09-06 </ref>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r0814gbv3uf|480|270|qq}}
<center>阜新蒙古剧《巧计》</center>
{{#iDisplay:m0821cr5sbs|480|270|qq}}
<center>题目</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阜新蒙古剧</big> '''
|-
| [[File:阜新蒙古剧.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阜新蒙古剧
年份;1984
类型;阜新蒙古贞短调民歌
形成;党的民族文化
|}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阜新蒙古剧'''成为[[中国]]第九个少数民族剧种。20年前,[[中国]]戏曲志编委会认定阜新蒙古剧是[[中国]]新兴的少数民族剧种,将其写进了中国戏曲志。蒙古剧的出现,标志着蒙古族文化艺术的新发展。<ref>[http://www.cnrencai.com/others/social/582765.html 辽宁曲艺阜新蒙古剧] , CN人才网 2018-01-10 </ref>
==历史条件==
阜新蒙古剧是在阜新蒙古贞短调民歌(与草原长调民歌相区别)基础上产生的,是蒙古民族的歌、舞、扮、诗、骑、射的综合艺术。在解放初,阜新地区就形成了蒙古剧的雏型。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人口占85%的佛寺乡,是蒙古剧的发源地。1947-1949年,获得解放的佛寺村民间艺人编写和排演了《[[慰问军属]]》的短歌剧。把蒙古民歌"明月"曲调配用到了剧中,加上对白、对唱、扮演等形式搬上了舞台。此后全县有许多蒙古族村纷纷组织民间蒙古剧队改编蒙古民歌排演蒙古剧。到1949年,全县农村的业余剧队发展到了4个。其中,佛寺乡秧歌队于1949年春节编演了《[[新明月]]》,从送郎参军演到夫妻思念对话及对唱,内容非常感人,这成为了蒙古剧的胚胎。
蒙古贞自古就有"歌的海洋"之美称,传说"三人同行二人是"达古沁"(歌手)一人是"胡尔沁"(说书艺人)。这是蒙古剧产于阜新的重要条件之一。到了50年代,人们把民歌体裁搬上了舞台。先后排演了《[[桃儿]]》《花儿》《羊山打虎》《[[爱社如家]]》《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翻身民兵却吉扎布]]》等剧目。这时的剧中音乐主要是引用一种民歌原曲调,无论全剧多少唱段均重复一个曲子。无旋律变化,无节奏对比。到了60年代出现了新的剧目《[[兴格尔扎布]]》《三英》等剧目。表演形式较前有所改进,内容复杂,情节多变。曲调也有了变化,不限于一个曲目的运用。
==形成与发展==
阜新蒙古剧流行于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佛寺、大巴、沙拉、大板等蒙古族聚居区。阜新邻接内蒙古自治区,清属土默特左翼旗地,为蒙古族世代居住地,亦称作“蒙古贞”地区。阜新蒙古剧是在蒙古族短调民歌、舞蹈、说唱等民间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个新兴少数民族戏剧剧种。1951年秋佛寺乡小学教师[[郭振义]]、布合,将一首控诉封建包办婚姻罪恶的叙事体短调民歌《[[桃儿]]》,节选部分段落,设置相关人物,由佛寺乡小学演出队在集市上彩唱演出,受到观众欢迎。
1979年,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得到重新落实,佛寺、大板、沙拉等乡相继恢复了民间蒙古剧队,蒙古剧又重新获得了新生。蒙古剧从此进入了复兴时期,剧中音乐也进入了发展阶段,不限于几十个曲子,在主旋律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唱段的感情色彩,变化无穷。如《[[乌银其其格]]》《闹分家》等剧中用了20多支曲子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个时期先后排演了《王子争亲》《[[乌云其其格]]》等剧目。
[[File:阜新蒙古剧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1983一1984年,蒙古剧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剧中选用了好来宝、书曲、安代、民乐曲等,优美的民间音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歌联缀的戏剧音乐体类。语言上采用了蒙古族谚语、格言、成语、典故和歌谣等民间文学的词汇,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创作上不局限历史体裁和民歌故事体裁,同时还大胆尝试了新的反映现代农村改革的体裁。如《[[一筐葡萄]]》《两个儿媳》等。
蒙古剧艺术发展到今天,已趋于完善。乐队有文场和武场,以高音四胡、低音四胡、马头琴为主,配以捧笙木管、九音锣、横笛、二胡和提琴。有时也用三弦和烘托气氛的蟒号。武场有立鼓、大跋、大锣,配以小鼓、小铰节奏乐器有叮沙、木鱼,有时还用串铃。音乐发展上,50年代只限于一个曲调的重复;70年发展到了以一首长歌曲调为主题音乐,根据人物感情变化加进了其它各种音乐;80年代发展到了长歌联缀体型,即剧中选取用不同情绪,不同节奏的民歌的曲牌,同时引进好来宝、书曲、民乐等音乐。
==发展和完善==
1983年,县里的蒙古剧队参加了县、市、全国的蒙古剧调演。《[[乌云其其格]]》等两个剧目曾三次获国家一级奖励。
1984年蒙古剧被国家认定后,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支专业蒙古剧队,组建了蒙古剧创作室。先后创作、排演了新剧目《[[海公爷]]》《蒙乡烈火》《满都海皇后》受到观众的喜爱。先后到[[北京]]、[[沈阳]]、[[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以及昭盟、兴安盟等地演出,行程达三万公里,演出261场次,观众达25万人次。
蒙古剧根植于大众,剧目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又反映民族风情习俗。蒙古剧有它独特的艺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是蒙古剧生命力所在。此外,蒙古贞有一批优秀的蒙古剧创作队伍,如图力古热、那木汗、丁振阳等都是蒙古贞著名的蒙古剧作家。
[[File:阜新蒙古剧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目前,蒙古剧创作题材已由叙事民歌、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革命故事题材,发展到了现代生活题材,反映改革开放、歌颂农村改革成果的生动故事题材,深受群众欢迎。现在,每年的春节和农闲季节蒙古剧队都送戏下乡,演出的剧目反映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歌颂农村改革新成果。蒙古剧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蒙古族风格,丰富了祖国灿烂的戏曲艺术宝库。
==艺术特色==
阜新蒙古剧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她独特的蒙古族风格,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宝库。在这组系列介绍文章里,向人们展示了阜新蒙古剧、蒙古语文教育、蒙古剧文化源流及其特点、蒙古剧历史探源、喇嘛寺庙的建筑特色等丰富的蒙古剧历史与文化。阜新蒙古剧分布于辽宁省西部,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汇合之地,使蒙古剧文化显现出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3888280052014402 蒙古族的戏剧剧种,内蒙古蒙古剧和阜新蒙古剧,各自有什么特色?] , 百度 2019-09-06 </ref>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r0814gbv3uf|480|270|qq}}
<center>阜新蒙古剧《巧计》</center>
{{#iDisplay:m0821cr5sbs|480|270|qq}}
<center>题目</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