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兴隆洼遗址

增加 47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兴隆洼遗址1.jpg|缩略图|[http://wangyinpingdavis.blog.sohu.com/136847641.html?wm=&wm= 兴隆洼遗址]]]'''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3千米丘陵西缘,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前10000—前7000)先民聚落遗址,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 。<ref>[https://m.baike.so.com/doc/6419957-6633629.html 兴隆洼遗址]</ref>
兴隆洼遗址聚落内的房址成排分布,外围环绕椭园型壕沟,是较完整的原始村落。兴隆洼遗址出土有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为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研究提供了详实资料。
'''遗址分布'''
兴隆洼遗址所在岗地高出附近地面约20米,东高西低,西南坡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为A区(考古编号);东北坡至西坡一带是红山文化遗址为B区(考古编号),A区、B区紧临相连。兴隆洼遗址A区是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聚落址,在地表见到的灰土带,呈不规则圆形,东北一西南长183米、东南一西北宽166米,为聚落址的围沟,沟宽约1.5米—2米、深0.55米—1米,在围沟所环绕的范围内,地表 [[ 暴露 ]] 有约百处灰土圈,灰土圈是半地穴房址被耕土扰乱部分,大体呈东南一西南方向排列,约计十一、二排,每排约十个左右。
兴隆洼遗址聚落内的房址成排分布,外围环绕椭园型壕沟,是较完整的原始村落;成批的居室墓葬具有中国史前时期的 [[ 特殊 ]] 埋葬习俗,其中有人猪合葬现象。在兴隆洼遗址118号居室墓内,墓主人右侧葬有一雌一雄两头整猪,占据了墓底近一半位置。兴隆沟遗址的西南部发现有排列密集的灰坑群,其中35号灰坑是最大的一座,平面呈圆形,口径最大值为4.22米,周围有6座略小的圆形灰坑将其环绕,坑底中部相对放置2个猪头骨,东侧的猪头骨及躯体摆放较完整,猪头骨平置,朝西南,尾部朝西北,额顶正中钻有1个圆孔,躯体主要由陶片和自然石块摆放而成。
'''地层叠压'''
兴隆洼遗址A区地层关系比较简单,围沟、房址和灰坑等均开口于耕土层下,直接打破生土层,仅见少量红山文化遗迹打破兴隆洼遗存的遗迹,以及兴隆洼遗存的房址之间的叠压关系。T147、T148(考古编号)两探方的东北壁耕土层,灰褐色,厚0.15米—0.25米。F106(考古编号)为红山文化半地穴房址,开口于耕土下,打破兴隆洼聚落围沟址(G1),开口至居住面深0.6米,堆积中有红山文化和兴隆洼遗存的陶片,兴隆洼遗存 [[ 聚落 ]] (G1)的围沟址开口于耕土层下,开口至沟底深0.55米—0.65米。G1、F106分别打破黄褐色生土。
== 保护措施 ==
== 文物遗存 ==
兴隆洼遗址出土有磨光玉器、玉玦、石斧、匕形玉佩、骨笛、蚌裙、合纹饰陶器、胡桃植物标本等 [4] ;出土4件猪首龙形石器石器,大体呈S形,颈部叠压放置,较宽,身部和尾部均单层摆放,尾部渐细,明显上翘,朝向东北,通长1.92 米,为猪首龙形态;还发掘出土了圆形或盾形人头盖骨牌饰,其上有对称分布的钻孔或镂空,佩戴在墓主人胸部或右腕部。
== 历史文化 ==
兴隆洼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兴隆洼遗址而得名,与黄河流域的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属同时期文化。兴隆洼文化分布范围 [[ 广阔 ]] ,西起洵河,东至医巫闾山,北到乌尔吉木伦河,南达渤海北岸 。赵宝沟文化形成于兴隆洼文化中晚期,与兴隆洼文化前后衔接 。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在年代和文化特征上有承袭关系 。
== 旅游信息 ==
'''地理位置'''
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3千米丘陵西缘 [1] ,地处大凌河支流牝牛河上游,西南坡下有泉水,东距河道1.5千米 。<ref>[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63be8011280f68503e94a03772da8b1b&site=xueshu_se 华夏第一村-兴隆洼遗址]</ref> == 参考来源 =={{reflist}}[[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Category:630 中国文化史]][2[Category:600 史地总论]]
8,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