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013
次編輯
變更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
,無編輯摘要
[[File:平定准噶尔勒铭碑.jpeg|320px|缩略图|右|<big>平定准噶尔勒铭碑</big>[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2267259800&di=b54728177e2f9ccaded4bbcaff447b80&imgtype=0&src=http%3A%2F%2Fimg1.qunarzz.com%2Fsight%2Fp0%2F1409%2F18%2F75a5804f4e91a62bf75a03f44224f9af.jpg_600x330_79534900.jpg 原图链接][http://touch.piao.qunar.com/touch/detail.htm?id=3165524836&ex_track=bd_weizhan_menpiao_titled 来自 去哪儿 的图片]]]
==地理信息==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座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夏特柯尔克孜族乡的格登山上,距离县城约60公里,距离松拜边防站营区大概100米,西南距离中国 [[ 哈萨克斯坦 ]] 边界河苏木拜河200米左右,东距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七十六团一连驻地超过4公里,海拔1900多米。格登山属于 [[ 天山 ]] 山脉萨尔套山的一小段,“格登”蒙语意为“后脑骨”。
==立碑维护及现状==
立碑的时间记载并不统一,主要有乾隆二十年(1755年)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以及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立碑的说法,乾隆二十年说是因为此年提出立碑,但后因阿睦尔撒纳反叛清营以及大小和卓之乱,立碑之事被耽误了。乾隆二十五年说是因为此年年末清政府重新提出立碑并排除诸如 [[ 工匠 ]] 断粮、无驮载牲畜、无船渡 [[ 伊犁河 ]] 等困难后正式开始施工。但竣工时间则到了乾隆二十七年,这也就是乾隆二十七年说的由来。
立碑事宜由时任伊犁参赞大臣阿桂负责,关于碑石的由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认为是由千余名清兵从南疆 [[ 叶城县 ]] 运至格登山,此说法被当地 [[ 媒体 ]] 和全国媒体广泛运用,但之后学者通过对当时奏折等相关 [[ 史料 ]] 进行调查后发现,石碑是由甘肃工匠在格登山当地寻石刻字,由原宗室侍卫恒斌等人协助绿营建设地基及遮盖,由回子( [[ 维吾尔族 ]] 人)烧制石灰共同协作完成。根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的记载,自立碑开始,每年春秋,都会派遣官员到此地进行 [[ 祭祀 ]] 活动。
格登碑前后多次被维护, [[ 光绪 ]] 十年(1884年)六月和光绪三十年(1904年)分别被伊犁将军金顺和伊犁将军长庚对碑身和碑亭进行过重修。后因年久失修碑亭不复存在,碑文有所漫漶。1974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1985年分别建立过碑亭保护石碑。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3年年末,石碑碑身在昭苏县6.1级地震中出现裂痕,碑亭倒塌,2006年,对此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修复。2009年8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复查。
格登碑为浅蓝色 [[ 花岗岩 ]] 。通高299厘米(一说303厘米),分为碑首、碑趺、碑身三部分。其中半圆形碑首最高处54厘米,宽90厘米、厚25厘米,碑趺高75厘米、宽105厘米、厚55厘米,碑身高170厘米、宽90厘米、厚25厘米。碑首有花边及双龙戏珠的 [[ 图案 ]] ,正反两面分别刻有“皇清”、“万古”的字样。碑趺四周有花纹,花纹内为“沧海红日”的 [[ 浮雕 ]] 。碑身有6厘米的花边,在花边内刻有四种文字的碑文,阳面刻有满文及汉文,阴面刻有蒙文及藏文。汉文为竖刻8行240字。汉文碑文是由乾隆帝亲自撰写的四言叶韵体,并且汉文应该是完成最早,其他的 [[ 语言 ]] 则是翻译自汉文。蒙文原拟用胡都木文书写后改用托忒文书写。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