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朴子刺繡文化館

增加 1,13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嘉義縣朴子市早期曾是刺繡產業的重鎮,當時的繁華景況反映在朴子市大量外銷的刺繡藝品中,包括了八仙彩、門簾、枕頭套、被單、布袋戲偶衣服、歌仔戲戲服、新娘嫁妝等等,銷路遍及全台各地。朴子市公所為了傳承這樣出色的地方文化特色,自民國91年開始就致力於刺繡推展的工作,不僅成立了嘉義縣刺繡文化學會、開辦研習班做刺繡教學,更在文化部的支持下,興建了刺繡文化館。
 
==關於刺繡==
 
刺繡是項古老的手工藝,工具簡單,針、線、分刀、布及繃布的架整,不過道具雖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台語有句形容做事動作慢的人,說他是在「繡花」。
 
刺繡的技法是,先在繃緊的布上畫草圖,然後再以各種顏色的繡線,埋針引線,一針一針繡出圖案來。
 
傳統的刺繡成品以宗教用途為多,一般人家的衣飾多半婦女自己繡,很少請刺繡舖子代製。宗教上的用途,如喜慶場合懸掛的八仙彩,寺廟及民居神明廳八仙桌的「桌裙」、神明衫、涼傘等等。
 
最早刺繡都是平面的,其後藝人在圖案底下襯填棉花,再以金銀等各色繡縫綴,即成了「浮雕」式的彩繡。
 
由於刺繡很費眼力,現代人多不喜歡學這門手藝,不僅一般婦女都不會,連繡舖的師匠也日漸稀少。在鹿港有位藝人許陳春,別出心裁把刺繡脫離了平面的侷限,更跨越浮雕,創出立體造型。<ref>[http://www.boe.ylc.edu.tw/~ylc04/mu/T07/index.html 刺繡,民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笪活文化]</ref>
31,8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