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骑楼

增加 11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骑楼.jpeg|320px|缩略图|右|<big>骑楼</big>[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2117093961&di=1cb2a26f4a885bf590c63293ae20714e&imgtype=0&src=http%3A%2F%2Fyouimg1.c-ctrip.com%2Ftarget%2F100l090000003n9rn5BFD.jpg 原图链接][http://travel.qunar.com/p-oi5740424-qiloulaojie-1-32?rank=0 来自 去哪儿 的图片]]]
''' 骑楼 ''' [[ 英语 ]] :Veranda,在粤语中亦可引申为“露台”), [[ 东南亚 ]] 闽南话称为五脚砌(源自 [[ 马来西亚 ]] 华人对骑楼的称呼),闽南语泉漳话称亭仔跤(或作亭仔脚,台罗作tîng-á-kha),客家话称店亭下,是一种外廊式 [[ 建筑设计 ]] 。建筑物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
在华人地区,骑楼具有浓厚的 [[ 华南 ]] 特色的建筑设计,用于店屋建筑。现时华人地区的骑楼一般地下(一楼)用于经商,二楼以上住人。骑楼既可防 [[ ]] 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徕生意。
[[ 台湾 ]] 数次大 [[ 地震 ]] 后的建筑倒塌分析,骑楼对建筑抗震可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结构 [[ 设计 ]] 妥当则可避免。
==起源==
[[18世纪 ]] 下半叶,英国人来到 [[ 印度 ]] 东部的贝尼亚库普尔(Beniapukur),这里 [[ 气候 ]] 十分炎热,英国人极不适应。于是,他们在住宅前加了一个外廊以遮强光,造成较为凉爽的环境,很快被当地人效仿,英文“veranda”一字是来自葡萄牙语“varanda”,而“varanda”一词则来自贝尼亚库普尔方言,英国人称之廊房(langfang)。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英国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传入 [[ 香港 ]] 、广州,然后再北上到厦门及西入 [[ 广西 ]] ,由此可见,骑楼建筑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ref>[https://www.sohu.com/a/396982159_120585887 话说广州骑楼的“古与今” ],搜狐,2020-05-22</ref>。
类似建筑为传统的抱厦(廍口、敞轩), [[ 华北地区 ]] 多半有屋顶,华南地区则多做廊屋,最大的区别为抱厦不若骑楼上有另外的生活居住 [[ 空间 ]] 等建筑为单层廊。
==发展历史==
1840年 [[ 鸦片战争 ]] 之后, [[ 广州 ]] 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ref>[https://gz.news.fang.com/2013-09-04/10936004.htm 广州建筑特点和岭南特色建筑有哪些],房天下,2013-09-04</ref>:如天主教 [[ 圣心堂]](石室)一类的 [[ 宗教 ]] 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 [[ 西关大屋 ]] [[ 竹筒屋 ]] 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 [[ 中山纪念堂 ]] 、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的各主要商业街。
[[ 商业建筑 ]] 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造,在 [[ 马路 ]] 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的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 [[ 商业 ]] 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视频==
70,9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