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后金

增加 4,232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政治军事 ==
 
=== 议政王大臣会议 ===
<p style="text-indent:2em;">议政王大臣会议,是“议政王”与“议政大臣”集议诸事的一种议政形式,在清朝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为皇帝指挥下议处军国大政的最高权力机构。
 
<p style="text-indent:2em;">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分封子侄为旗主贝勒,辖治旗下人员,两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君臣君民的隶属关系。天命年间,努尔哈赤亲领正黄、镶黄两旗,大贝勒[[代善]]是正红、镶红两旗的旗主,二贝勒阿敏主镶蓝旗,三贝勒莽古尔泰辖正蓝旗,四贝勒[[皇太极]]领有正白旗,镶白旗为汗王之长孙杜度辖领。汗王之其他子侄、孙阿巴泰等贝勒,也各自拥有汗王赐予的若干牛录。 [16]
 
<p style="text-indent:2em;">由于各旗主贝勒的强大权势及其激烈争夺汗位,努尔哈赤于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初三日向八旗贝勒宣布,今后要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 [18] 。新汗王由八贝勒商议后“任置”,军国大政由八贝勒议处。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故,经大贝勒代善提议,诸贝勒“任置”皇太极为新汗王,以汗王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为主,辅以诸贝勒,议处全国军政要务 [16] 。
 
<p style="text-indent:2em;">皇太极对这种“共治国政”制十分反感,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极力压抑旗主贝勒权势,提高汗王的权力。这样一来,旗主贝勒的权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难以延续下去了,因而议政王大臣会议应运而生。 [16]
 
<p style="text-indent:2em;">清崇德元年(1636年,明崇祯九年)四月,大贝勒代善等八旗贝勒大臣尊天聪汗皇太极为“宽温仁圣皇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崇德二年(1637年,明崇祯十年)四月,皇帝又命贝子尼堪、罗托、博洛等与议国政,各旗又各设议政大臣三员。此时的亲王、郡王皆是议政王,杜度、岳讬、阿巴泰等在天命年间就是“议政贝勒”,此时继续与议国政,八固山额真原来便系在议政处,“与诸贝勒偕坐共议”,加上各旗专设议政大员三员,及几位被皇帝指定议政的贝勒,这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或“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的全部成员,约有四、五十人。 [16]
 
<p style="text-indent:2em;">崇德元年(1636年,明崇祯十年)起,清朝正式进入在皇帝指挥之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处军国大政的新时期。崇德年间(1636—1643),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掌不算广泛,各旗内部事务由该旗旗主贝勒处理,特殊者交六部,一般事务,如举行科举,佥拨差役,分配人畜财帛,兴建殿、堡、山陵工程,等等有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政务,由各管理部务之王贝勒督责本部官员,分别处理,只是当各部事务“有不能决断者”,才由议政王贝勒大臣会同议决。此时议政王大臣会议之职掌主要有二,一是军务,“凡遇出师,必先议定而行”,二是审理满洲王公大臣刑案。 [16]
 
=== 内阁制度 ===
<p style="text-indent:2em;">清入关前没有内阁的名称。但是皇太极统治下的后金已初具内阁性质的内三院。清崇德元年(1636年,明崇祯十年)三月,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从文馆到内三院,虽任职者均为大学士、学士,但分工更明确了,有的负责编考历史,有的起草敕谕及注释古今政事得失,还有的向皇帝进讲。崇德以后内三院的大学士、学士们对皇太极的决策有了更大的影响。 [20]
 
=== 剃发易服 ===
<p style="text-indent:2em;">女真族与广大汉族在发式上有很明显的差别,汉族蓄满发,女真族留辫发。 [21] 努尔哈赤把汉族改变发式、剃去头发作为其归降金国的标志,因此,他每攻占一个汉族聚居的地方,就下令汉族“剃发”,即剃去前半部头发,后半部依照女真族(满族)的习俗削发垂辫。 [23]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