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道藏

移除 6 位元組, 4 年前
历史
南北朝时陆修静于公元471年编的《三洞经书目录》是道藏的雏形,共著录经书1228卷。北周玄都观《[[玄都经目]]》著录道书2040卷。
唐玄宗开元(公元713 ─ 741)时,令史崇玄等四十余人撰《一切道经音义》。在此基础上,又发使四处搜访道经,加上原来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琼纲》[1] ,总计3744卷(一说五千七百卷,一说七千三百卷),称《[[开元道藏]]》。《开元道藏》的编纂体例采取三洞分类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天宝七年(748)诏令传写,以广流布。至唐末、五代,毁于兵火。
宋朝时,宋真宗自己信仰道教,并用6年时间编成《[[宝文统录]]》4359卷。后他又派道士张君房增编道藏4565卷[2] ,并采用千字文编号,大中祥符九年(1016),枢密使王钦若删详,九三洞四部,共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天禧三年(1019年)编成7部,称《大宋天宫宝藏》。宋徽宗崇宁年间增至5387卷,称为《崇宁重校道藏》。政和年间又增补至5481卷,并雕版印刷,称《政和万寿道藏》,此为道藏的木刻本的开始。
金朝时,金世宗诏刊补宋《[[政和万寿道藏]]》,复遣道士访遗经于天下,募工补刻,编成《大金玄都宝藏》。道藏增加到6455卷。
246,41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