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五斗米道

增加 7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五斗米道 ''' 又称正一盟威之道、天师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据《 [[ 后汉书 ]] 》、《 [[ 三国志 ]] 》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历史==
五斗米道初入道者称为“鬼卒”,骨干称为“祭酒”,并以“治”为传教单位。张道陵死后,传其子 [[ 张衡 ]] ,衡死后,传子张鲁。东汉末年,张鲁自命诸侯,占据汉中,建立持续达近30年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张修在汉中创立了五斗米道,而张鲁只是继承人。因为,曹丕所作的《 [[ 典略 ]] 》记载:“灵帝熹平中,妖贼大起, 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脩。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脩为五斗⋯脩法,略与角同⋯⋯后角被诛,修亦亡,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脩业,遂增饰之。”在提到灵帝时妖贼大起时,提到了张脩和五斗米道,但没有提及张道陵和张衡父子。《典略》还点明,五斗米道本来起源于张脩,后来张鲁夺取了汉中,因为百姓相信 [[ 张脩 ]] 的五斗米道,便对其进行增加修饰,把五斗米道创始人的身份安在了自己的祖父张道陵身上。
西晋后,五斗米道逐渐分化,一部分传播于士族与官吏中,另一部分仍秘密活动于农民中。东晋后期,五斗米道领袖孙恩、卢循领导了长达十余年的民变,世称“孙恩卢循之乱”。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革新”五斗米道,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 ,创立新天师道。此后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并得到 [[ 太武帝 ]] 的赞许。唐宋以后的道教正一派,上承三张世系,以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为中心,是为江南各符箓道派之正宗。
==内容==
五斗米道以老子为教主,基本经典是《 [[ 道德经 ]] 》和张陵编写的‘老子想尔注’,是一种多神教,以长生不老或成仙为其最高目标。其道术主要是通过章表,符咒招神驱鬼(例如用三官手书来治病),以及行气、导引、房中术等。主要活动在成都周围,也可能在 [[ 少数民族 ]] 中传播。许多学者认为五斗米道与当地少数民族所盛行的巫术有很密切的关系。道士能替信徒上章向三清、玉帝、三官等神,许愿求福。 [[Category:230 道教總論]]
246,8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