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926
次編輯
變更
阁皂宗
,创建页面,内容为“阁皂宗,道教灵宝派派别,为符箓三宗(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龙虎山正一派)之一。以江西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
阁皂宗,道教灵宝派派别,为符箓三宗(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龙虎山正一派)之一。以江西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形成于北宋,流传至元代、明朝。奉三国道士葛玄(164年-244年)为祖师。尊称葛玄为太极仙公。葛洪(284年-363年)为葛玄之孙,亦是再传弟子,葛玄祖孙二人开创其派别,并称为葛家道。阁皂山因有葛玄修道灵迹,成为灵宝派道士所奉向的祖庭。
==起源==
阁皂宗是道教灵宝派发展到以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时代的别称。它本是灵宝派,但又是灵宝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至于灵宝派发展到何时,才形成以阁皂山为传播中心的阁皂宗,目前由于资料缺乏,尚难肯定,只能根据一些侧面资料进行分析推断。首先,从阁皂宗推尊的历代祖师进行考察。《道德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载有东华派所尊奉的历代祖师,其前段所列元始上帝、灵宝天尊、太华天帝,……徐来勒、葛玄、郑思远、葛洪、高敛之、陆修静等,与道书所载灵宝经的传授系统大致相符,故亦可视为灵宝派和阁皂宗所尊奉的祖师。
其中,所谓元始上帝、灵宝天尊、太华天帝俱在神灵之列,徐来勒其人亦无考,皆可不论。但葛玄是灵宝派和阁皂宗十分推崇的祖师,据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载:“最后于阁皂山东卧云庵,筑坛立灶,以炼金丹。”似乎葛玄已在阁皂山传授灵宝经箓了。但这是较为后起的说法,比此先出的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则只云:“公(指葛玄)驰涉川岳,龙虎卫从,长山、盖竹,尤多去来,天台、兰风,是焉游憩。时还京邑,视人如戏。”并无涉足阁皂山的记载。因此谭嗣先之说是否可靠,是个问题。郑思远(名隐)是葛玄之徒,葛洪之师,不详籍贯,据传记,其活动地有庐江马迹山,霍山。葛洪,江苏句容人,据传记,其活动地有丹阳、洛阳、广州等。陆修静,浙江吴兴人,入道后,先隐云梦山,继隐仙都山,曾游历衡、熊、湘、九嶷、罗浮、巫峡、峨眉,晚隐庐山简寂观。凡此数人的足迹,皆与阁皂山无涉。因此,在南北朝以前,灵宝派是否传入阁皂山,尚不清楚;但可断定,即使已经传入,也未形成传播灵宝经箓的中心,即阁皂宗在那个时期尚未出现。
其次,从阁皂山崇真万寿宫的发展历史来考察。周必大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登临阁皂山,其《记阁皂登览》中云:“按古碑,此(指崇真宫)本灵山(或作仙)馆,焚于隋。唐有道士程信然,望气至此,掘地得铁钟一口,下有玉石尊像一座,高尺余,遂立草堂。先天元年(712),孙道冲始立台殿,赐名阁皂观。……咸通(860~873)中遭火,惟古钟、玉像存。寻有处士杨荐父子次第葺之。[原括注云:以上并见唐广明元年(880)道士许玄真记中。所谓玉石天尊像甚小而重,又有两躯侍立,亦玉石也。钟在殿旁,视其文,乃咸通十三年铸,而云隋开皇十四年铸,何也?岂别有钟而不存耶?]……大概言,此观在江南李氏(指南唐)号玄都,至真宗祥符元年(1008),避讳改景德观,天禧庚申(1020)尝经火,熙宁丙辰(1076)又火,政和八年(1118)五月,用守臣之请,改赐崇真宫为额,给元始万神铜印一,授法箓则用之。盖天下授箓惟许金陵之茅山、信州之龙虎山,与此山为三院。”
庆元二年(1196),周必大作《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所述崇真宫历史与此同。据上记,隋前,阁皂山建有灵山(仙)馆,隋时又毁于火。结合上述灵宝祖师之足迹来考虑,似可印证隋与南北朝前,阁皂山尚未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之说大体可信。其后,唐初道士程信然仅在灵仙馆废墟上建立草堂,至唐玄宗先天元年孙道冲再立台殿,赐名阁皂观,该观始具规模。不见程、孙二人的传记,故不知他们属于何派道士。即使他们是灵宝道士,已在阁皂山传授灵宝经箓,但该观规模较小,似乎尚未能成为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此后咸通中,观又被焚毁,南唐修复后,更名玄都观,仍未改变上述状况。所以,唐至五代时期,阁皂宗尚未形成。入宋以后,真宗改此观为景德观,后又经天禧四年(1020)和熙宁九年(1076)两次大火,再焚再建,至政和八年(1118),始赐名崇真宫,并赐给铜印,准许和茅山、龙虎二宗一样单独传授法箓。据此,在政和末年阁皂宗已被官方承认为符箓三宗之一,和茅山、龙虎宗鼎足而三了。但据常理推断,能取得官方承认,一般应在道派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社会影响已经比较大之后。那么,该宗之形成似应在此前的某一阶段。
==起源==
阁皂宗是道教灵宝派发展到以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时代的别称。它本是灵宝派,但又是灵宝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至于灵宝派发展到何时,才形成以阁皂山为传播中心的阁皂宗,目前由于资料缺乏,尚难肯定,只能根据一些侧面资料进行分析推断。首先,从阁皂宗推尊的历代祖师进行考察。《道德会元》卷二百四十四《玉清灵宝无量度人上道·灵宝源流》载有东华派所尊奉的历代祖师,其前段所列元始上帝、灵宝天尊、太华天帝,……徐来勒、葛玄、郑思远、葛洪、高敛之、陆修静等,与道书所载灵宝经的传授系统大致相符,故亦可视为灵宝派和阁皂宗所尊奉的祖师。
其中,所谓元始上帝、灵宝天尊、太华天帝俱在神灵之列,徐来勒其人亦无考,皆可不论。但葛玄是灵宝派和阁皂宗十分推崇的祖师,据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载:“最后于阁皂山东卧云庵,筑坛立灶,以炼金丹。”似乎葛玄已在阁皂山传授灵宝经箓了。但这是较为后起的说法,比此先出的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则只云:“公(指葛玄)驰涉川岳,龙虎卫从,长山、盖竹,尤多去来,天台、兰风,是焉游憩。时还京邑,视人如戏。”并无涉足阁皂山的记载。因此谭嗣先之说是否可靠,是个问题。郑思远(名隐)是葛玄之徒,葛洪之师,不详籍贯,据传记,其活动地有庐江马迹山,霍山。葛洪,江苏句容人,据传记,其活动地有丹阳、洛阳、广州等。陆修静,浙江吴兴人,入道后,先隐云梦山,继隐仙都山,曾游历衡、熊、湘、九嶷、罗浮、巫峡、峨眉,晚隐庐山简寂观。凡此数人的足迹,皆与阁皂山无涉。因此,在南北朝以前,灵宝派是否传入阁皂山,尚不清楚;但可断定,即使已经传入,也未形成传播灵宝经箓的中心,即阁皂宗在那个时期尚未出现。
其次,从阁皂山崇真万寿宫的发展历史来考察。周必大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登临阁皂山,其《记阁皂登览》中云:“按古碑,此(指崇真宫)本灵山(或作仙)馆,焚于隋。唐有道士程信然,望气至此,掘地得铁钟一口,下有玉石尊像一座,高尺余,遂立草堂。先天元年(712),孙道冲始立台殿,赐名阁皂观。……咸通(860~873)中遭火,惟古钟、玉像存。寻有处士杨荐父子次第葺之。[原括注云:以上并见唐广明元年(880)道士许玄真记中。所谓玉石天尊像甚小而重,又有两躯侍立,亦玉石也。钟在殿旁,视其文,乃咸通十三年铸,而云隋开皇十四年铸,何也?岂别有钟而不存耶?]……大概言,此观在江南李氏(指南唐)号玄都,至真宗祥符元年(1008),避讳改景德观,天禧庚申(1020)尝经火,熙宁丙辰(1076)又火,政和八年(1118)五月,用守臣之请,改赐崇真宫为额,给元始万神铜印一,授法箓则用之。盖天下授箓惟许金陵之茅山、信州之龙虎山,与此山为三院。”
庆元二年(1196),周必大作《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所述崇真宫历史与此同。据上记,隋前,阁皂山建有灵山(仙)馆,隋时又毁于火。结合上述灵宝祖师之足迹来考虑,似可印证隋与南北朝前,阁皂山尚未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之说大体可信。其后,唐初道士程信然仅在灵仙馆废墟上建立草堂,至唐玄宗先天元年孙道冲再立台殿,赐名阁皂观,该观始具规模。不见程、孙二人的传记,故不知他们属于何派道士。即使他们是灵宝道士,已在阁皂山传授灵宝经箓,但该观规模较小,似乎尚未能成为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此后咸通中,观又被焚毁,南唐修复后,更名玄都观,仍未改变上述状况。所以,唐至五代时期,阁皂宗尚未形成。入宋以后,真宗改此观为景德观,后又经天禧四年(1020)和熙宁九年(1076)两次大火,再焚再建,至政和八年(1118),始赐名崇真宫,并赐给铜印,准许和茅山、龙虎二宗一样单独传授法箓。据此,在政和末年阁皂宗已被官方承认为符箓三宗之一,和茅山、龙虎宗鼎足而三了。但据常理推断,能取得官方承认,一般应在道派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社会影响已经比较大之后。那么,该宗之形成似应在此前的某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