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排灣族

增加 18,004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排灣族'''(排灣語:{{lang|pwn|'''Payuan'''}},英語:{{lang|en|'''Paiwan'''}}。)為台灣原住民,大致發源於北大武山(K…”
'''排灣族'''([[排灣語]]:{{lang|pwn|'''Payuan'''}},[[英語]]:{{lang|en|'''Paiwan'''}}。)為[[台灣原住民]],大致發源於[[北大武山]](Kavulugan)一帶,屬於[[南島民族]]。

目前居住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以[[南台灣|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分布北起[[三地門鄉]],南達[[屏東縣]][[恆春鎮]],東到[[臺東縣|台東縣]][[太麻里鄉]]以南海岸。包括[[屏東縣]]、[[臺東縣|台東縣]]境內,為人口第二多之原住民族,總約十萬餘人。特以長嗣傳承制、階級制度(依不同部落包含領袖、貴族、勇士、平民等階級。)、[[巫術]]及工藝文化出名,並擁有融合並涵化其他文化之多元特質。<ref>[https://www.tacp.gov.tw/home02.aspx?ID=$3081&IDK=2&EXEC=L 排灣族族群特質] 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ref>

== 族群 ==
現行之行政區劃分中,排灣族地區原鄉有11個,[[屏東縣]][[三地門鄉]]、[[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春日鄉]]、[[獅子鄉 (台灣)|獅子鄉]]、[[牡丹鄉]]和[[臺東縣|台東縣]][[太麻里鄉]]、[[大武鄉 (台灣)|大武鄉]]、[[達仁鄉]]、[[金峰鄉 (台灣)|金峰鄉]]。排灣族人口主要集中於[[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
照傳統領域分區參考如下: <ref>[http://info12.smvhs.kh.edu.tw/award/origion/html/analyze_5.htm 排灣族內部比較分析]{{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仙履遊蹤-三民家商網路教材</ref>
*拉瓦爾亞族 <small>(Ravar)</small>
*布曹爾亞族 <small>(Vuculj)</small>:
:*巴武馬群 <small>(Paumaumaq)</small>
:*巴夫瓦夫瓦群 <small>(Pavuavua)</small>
:*大龜文群 <small>(Tjaquvuquvulj)</small>
:*射不力群 <small>(Sapediq)</small>
:*巴利澤利敖群 <small>(Paliljaliljaw)</small>:清代文獻中所稱的部分'''瑯嶠十八番社''',亦包含[[斯卡羅]]群 <small>(Seqalu)</small>。
:*巴卡羅群 <small>(Paqaluqalu)</small>

== 工藝 ==
*排灣族最引人注目的是華麗的服飾。身穿佈滿圖案,一針一線繡上去的[[琉璃珠]]、[[貼布]]或繡線,一件華麗的衣飾,要耗上一個排灣女子半年的心血與時光,而每一個人的圖案都不一樣,又表現了排灣人的創造力與凸顯自我美感的獨特性。
*飾物主要分:
**自然飾物有鮮花(百合花)、羽毛、皮毛、獸牙、豹皮只限於[[貴族]]直系佩用,琉璃珠、貝、銅、[[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硬幣等也都只限於貴族使用。
**織繡:男女繡邊衣服、飾帶、織繡喪巾等都是每人一套,不轉讓。
**其他還有銀飾、銅飾、貝飾、花綴頭飾、肩飾、胸飾、背飾、腕飾及脂飾等等。
*除了服飾之外,就屬[[木雕]]最為世人稱道。種類有建築(如門楣、立柆),家具用具(連杯、湯匙、梳子)、武器(裝飾禮刀)、宗教器物等以及玩賞雕物等,雕刻的題材以神話傳說、狩獵生活、祖靈像為主。最常見的雕像為人首與雙蛇,其次為裸身人像、動物及蛇紋、菱紋等。
*另一種是一項身體藝術,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刺青]]。表現於女子的手背,男子的前胸、後背。凡是村落中的貴族或有特殊功績,由頭目賜予裝飾身體的權利。
*此外,鼻笛是排灣族最自豪的藝術文化遺產之一,也是泰武三寶(鼻笛、雕刻、美食)之一。

== 社會 ==
===社會制度===
排灣族屬於[[階序制度]](hierarchy),大致上分為部落領袖、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但各傳統社會制度依各部落仍有些微不同地方。貴族階級有特殊裝飾的專利權,王族與貴族也享有裝飾上的特權,例如:酷似百步蛇紋的熊鷹(赫氏角鷹)羽毛、高貴的琉璃珠、特殊的圖案(人頭紋、百步蛇紋)。
貴族以上階級講究門當戶對,以同階級間的聯姻為理想的婚姻形式。藉著婚姻關係可以擴展自我的領地。階級低的族人希望能與比自己階級高的人結婚,藉以提升自己的階級,因而在婚生子女中會有階級升降的有趣現象。

部落領袖、頭目及守護神是地主階級,擁有土地、河流與獵場,是一個部落的統治者,也是精神支柱的象徵。王族及貴族其屬下的子民為其耕作,並將收穫所得納稅予部落領袖及守護神,部落領袖則主持部落重大事務如爭戰、或與外村的外交工作,但舉行各項重大事務之前,得先經過祭司占卜以辨行事之吉凶。

[[東臺灣]]部落普遍存在[[會所制度]],該會所建築稱做 cakalj 或 palakuan(與[[卑南族]]稱呼無異),在此聚會討論部落事務的是「[[青年會]]」。青年會是一支以男性為核心的[[年齡階級組織]],也包含婚後不居住在會所的男性。在會所裡有三個階級,各階級有不同的名稱與責任,屬於[[通名制]](terminal system),彼此以哥哥或弟弟互稱。以[[太麻里鄉]][[大王部落]](Tjavualji)的 palakuwan 為例,最小的階級稱為 takuvankuvan,是國小的孩子,他們是屬於學習的階段;國中、高中生是 valisen,從事較耗費體力的勞務;最大階級稱做 maqacuvuncuvun,是會所下達指令、教育弟弟們的階級。婚後的男性為 maketanketan,仍有扶持、監督會所運作的責任。

===長嗣制度===
排灣族為長嗣繼承制,其族人認為從娘胎第一個見到太陽的孩子是 '''vusam''',即'''長嗣'''之意,且無論性別,長嗣是該家庭的當然繼承者。故此,排灣族的婚姻制度中長嗣為大,無論性別,[[配偶]]皆入婚至長嗣家庭以續綿延該家庭,與[[漢文化]]之嫁娶贅概念不同。此外,其他非長嗣之間通婚則屬新立家庭,未來亦遵循此制度立新生子爲長嗣。

為在日後成為親密友好的一家人,若當事人雙方決定走向婚姻,雙方家族成員通常會特別聚在一起,並數算過往親家之間曾經有過的不愉快、誤會,透過聚會將其攤牌,並不惜破口大罵、大打出手,在傳統上此程序為一個重要的溝通考驗,但現今維持此程序之部落已不多見。

===住宅===
[[File:Traditional House of East Paiwan Tribe (1).JPG|thumb|東排灣族傳統家屋]]
以東排灣族為例:東排灣族家屋─石板屋,構造主要分為主屋與前庭兩部分。家屋內部以地板為界:地板上面是家庭成員生活的空間,地板以下為成員過世後安息之處。穀倉位於最內側。寢室是由木板或竹材鋪成的連床<ref>「東排灣族傳統家屋」,台東卑南文化公園內看板。</ref>。

== 歷史沿革 ==
因流傳時間久遠,傳說故事各地可能少許差異。

=== 太陽之子 ===
傳說, 一日,太陽為了賜予群龍無首的排灣族人一個領袖,所以在瑪家部落(今屏東縣瑪家鄉瑪家村)的一個陶壺壺中產下一顆蛋,並等待蛋孵化後,孵出領袖以治理排灣族。不料,想統治排灣族的百步蛇王知道此事後,為了阻止頭目順利孵出,便於陶壺旁等待,每逢太陽下蛋時,就把蛋吃掉。

消息傳出去後,許多家族皆認為自己是命中注定的守護神,紛紛派出家中的勇士守蛋,並試圖趕走百步蛇,有些單打獨鬥,有些三五成群,但,他們都失敗了。 走投無路的族人擔心太陽下太多次蛋後,就不再下蛋了,只好四處打聽尋找有能力解危的人。終於,有人告訴他們穆利部落(muri)裡雅格達德家族(gadjegadje)的嘉魯萊(karulai)乃為上天所生者(pualjak na cemas),因此應該有能力負此重任。於是族人立即前往穆利部落,請嘉魯萊為排灣族守護太陽的蛋。

於是族人便再拜訪嘉魯萊後,讓他帶著其他兩家族的勇士和帶著蛇群的百步蛇王談判,但其他兩家族的勇士一看到成群的百步蛇就落荒而逃至[[三地門]],留下嘉魯萊孤身一人和蛇群談判。經過一番交涉,嘉魯萊終於說服百步蛇王離開部落,並帶著百步蛇王沿著隘寮溪走,最後,帶百步蛇王到達涼山瀑布。

一行人到達涼山瀑布後,[[涼山瀑布]]下有一個湖,嘉魯萊使百步蛇王沉入水中,此後,百步蛇王就再也沒有出來了。太陽為了感謝嘉魯萊所以告訴他:「你這一路上所經之處和休息的地方皆屬於你的。」但,也因為如此, 涼山瀑布受到百步蛇王的詛咒,而成了部落領袖家族和雅格達德家族的禁地。

後來陶壺中孵出一女孩,經過嘉魯萊的撫養 成人後,女孩自立了[[vavulengan]](音譯:巴布仁安,位於今屏東縣[[瑪家鄉]]瑪家,現由徐春美掌家)家族,然後成為排灣族的第一代頭目,而嘉魯萊就成為排灣族的守護神,而其後代則建立了pakedjavai(音譯:巴格達外,位於今屏東縣[[瑪家鄉]]北葉,現由王育方掌家。)家族,是為嘉魯萊及雅格達德家族直系的繼承家族。 <ref>[http://twasw.weebly.com/310703544120659354982.html 臺灣原住民族傳說故事網-排灣族-神話傳說],臺灣原住民族傳說故事網</ref>

===詞源===
排灣族之族別稱呼 '''Payuan''' 一詞源自於「筏灣部落」之名,在西元20世紀時,日本人首先開始以此來指稱所有[[北大武山]]、[[南大武山]]起源之部族,或以[[排灣語]]為民族語言之部族。

== 祭典 ==

=== 收穫祭 ===
收穫祭(族語 Masalut、Masuvaqu) 意思是「感恩、相信」。其本意是感謝神靈的眷顧,給神過年之意。並做為一個年度的終止或開始的分界。主要是
由祭師主持祭儀,並將收穫的小米入倉,選播種用的小米,吃新米等活動。
排灣族收穫祭在各部落也有不同的祭儀模式。隨時代變遷、信仰價值變化,祭典儀式漸漸以康樂性質取代原本意義,但活動內容不乏傳統技能、美食等等文化性的設計。

=== 祖靈祭 ===
祖靈祭<ref>"排灣族五年祭的宗教意涵與身體活動"。謝志鴻。p. 67.</ref>(排灣語:maljeveq)是排灣族最重意的祭典,或稱「人神盟約祭」,原本每三年舉行一次,後因故改為五年舉行一次,因此學者有「五年祭」之稱。排灣族各部落傳說故事及地理位置不同,其祭典意義與程序也不盡相同,其中有傳說排灣族的先祖到神界向女神學習祭儀以祈求五穀豐收,學習農作的種植、頭目婚禮的儀式等。 並與女神約定,在一段時間內以燃燒小米粳為記號,請神降臨人間,接受人類的獻祭。祭典中若有插竹子,就是五年一度的五年祭,必須聯合鄉內各村一起舉辦祭典,通常會在每年的八月份舉辦豐年祭,然後每五年聯合舉辦一次聯合豐年祭。五年祭通常長達十五天以上,從準備材料到祭典完畢,一連串的活動以男、女祭師為主導,屬於全部落男性的事務則全村一起參與。刺球是五年祭的重要活動。刺球有刺人頭的象徵意義。<ref>"排灣族五年祭的宗教意涵與身體活動"。謝志鴻。p. 67.</ref>常見的程序有以下:

*祭典準備工作:
*#山上及於部落間修整道路。
*#挑選竹子做刺球祭桿、於刺球場立刺球架。
*#作[[藤球]]。
*正祭期間:
*#迎祖靈儀式。
*#刺球(傳統上獵過首級的武士才能上刺球架)。
*#送惡靈(往西邊的田野)。
*#送善靈(往東邊的田野)。
*#刺球(最後一場)。
*#砍斷刺球桿,必須一刀兩斷否則視為不祥預兆。
*#到刺中最後一球的勇士家跳舞。
*送祖靈祭(後祭)(族語:pusau):傳說五年祭回來的神祖,有一部份最好的神靈被留下來,到第六年才送走,固有「六年祭」之稱。
*#解除五年祭的禁忌(由女巫作祭)。
*#男子外出打獵。
*#交還護身符。

=== 毛蟹祭 ===
每年的三到六月是東排灣族捕抓毛蟹的季節,在這之前族裡的頭目與巫師會為捕蟹人舉行一場「毛蟹祭」,先是以樹葉與小米酒灑向大地,並以母語唸誦告知祖先、神靈,即將展開捕蟹的活動,以期盼捕蟹順利、豐收。

== 現況 ==
據統計發現,原住民籍公務人員中,以排灣族最多。但排灣族並非人口最多一族,推測可能與有貴族制度、有階級治理意識有關,擔任公職被視為晉升的途徑<ref>[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1/132011022401398.html 原民公務員 排灣族最多]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301091457/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1/132011022401398.html |date=2011-03-01 }},中時電子報</ref>。

== 知名人物 ==
{{main|台灣原住民人物列表#排灣族|台灣原住民人物列表}}
動力火車

==統計==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縣市別排灣族人口 (2000年)<ref name ="2000 Census">{{cite book |author=行政院主計處編 |title=中華民國8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year=2002 |publisher=行政院主計處 |location=臺北市 |isbn= }}</ref>
|-
!縣市
!排灣族人口
!總人口
!比率
|-
|屏東縣
|align=right|41,501
|align=right|872,902
|align=right|4.75%
|-
|臺東縣
|align=right|11,319
|align=right|204,919
|align=right|5.52%
|-
|臺中縣
|align=right|2,664
|align=right|1,510,480
|align=right|0.18%
|-
|桃園縣
|align=right|2,635
|align=right|1,808,833
|align=right|0.15%
|-
|臺北縣
|align=right|2,356
|align=right|3,722,082
|align=right|0.06%
|-
|高雄縣
|align=right|2,211
|align=right|1,262,969
|align=right|0.18%
|-
|高雄市
|align=right|1,685
|align=right|1,493,806
|align=right|0.11%
|-
|臺南縣
|align=right|926
|align=right|1,120,394
|align=right|0.08%
|-
|臺中市
|align=right|821
|align=right|989,047
|align=right|0.08%
|-
|臺北市
|align=right|819
|align=right|2,624,257
|align=right|0.03%
|-
|彰化縣
|align=right|727
|align=right|1,255,332
|align=right|0.06%
|-
|花蓮縣
|align=right|506
|align=right|327,064
|align=right|0.15%
|-
|臺南市
|align=right|353
|align=right|725,985
|align=right|0.05%
|-
|新竹縣
|align=right|305
|align=right|451,316
|align=right|0.07%
|-
|南投縣
|align=right|256
|align=right|487,398
|align=right|0.05%
|-
|嘉義縣
|align=right|180
|align=right|552,749
|align=right|0.03%
|-
|苗栗縣
|align=right|169
|align=right|534,366
|align=right|0.03%
|-
|宜蘭縣
|align=right|157
|align=right|444,950
|align=right|0.04%
|-
|基隆市
|align=right|156
|align=right|387,504
|align=right|0.04%
|-
|新竹市
|align=right|129
|align=right|395,746
|align=right|0.03%
|-
|雲林縣
|align=right|128
|align=right|705,440
|align=right|0.02%
|-
|澎湖縣
|align=right|117
|align=right|83,214
|align=right|0.14%
|-
|金門縣
|align=right|89
|align=right|56,275
|align=right|0.16%
|-
|連江縣
|align=right|74
|align=right|17,775
|align=right|0.42%
|-
|嘉義市
|align=right|48
|align=right|266,126
|align=right|0.02%
|-
!總計
!align=right|70,331
!align=right|22,300,929
!align=right|0.32%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鄉鎮市區別排灣族人口 (2000年)<ref name ="2000 Census"/>
|-
!鄉鎮市區
!排灣族人口
!總人口
!比率
|-
|屏東縣來義鄉
|align=right|6,578
|align=right|7,030
|align=right|93.57%
|-
|屏東縣三地門鄉
|align=right|4,876
|align=right|6,271
|align=right|77.75%
|-
|屏東縣瑪家鄉
|align=right|4,774
|align=right|6,004
|align=right|79.51%
|-
|屏東縣春日鄉
|align=right|4,246
|align=right|5,065
|align=right|83.83%
|-
|屏東縣獅子鄉
|align=right|4,052
|align=right|4,464
|align=right|90.77%
|-
|屏東縣泰武鄉
|align=right|3,964
|align=right|4,103
|align=right|96.61%
|-
|屏東縣牡丹鄉
|align=right|3,887
|align=right|4,534
|align=right|85.73%
|-
|臺東縣太麻里鄉
|align=right|3,005
|align=right|10,980
|align=right|27.37%
|-
|屏東縣屏東市
|align=right|2,517
|align=right|209,003
|align=right|1.20%
|-
|臺東縣達仁鄉
|align=right|2,322
|align=right|2,635
|align=right|88.12%
|-
|臺東縣大武鄉
|align=right|2,247
|align=right|4,789
|align=right|46.92%
|-
|臺東縣金峰鄉
|align=right|1,921
|align=right|2,485
|align=right|77.30%
|-
|屏東縣滿州鄉
|align=right|1,546
|align=right|8,006
|align=right|19.31%
|-
|屏東縣潮州鎮
|align=right|1,353
|align=right|54,656
|align=right|2.48%
|-
|臺東縣臺東市
|align=right|1,335
|align=right|98,276
|align=right|1.36%
|-
|屏東縣內埔鄉
|align=right|971
|align=right|64,833
|align=right|1.50%
|-
|屏東縣萬巒鄉
|align=right|651
|align=right|25,624
|align=right|2.54%
|-
|桃園縣龜山鄉
|align=right|593
|align=right|141,202
|align=right|0.42%
|-
|}

== 參考 ==
{{reflist|2}}

== 相關條目 ==
{{div col|2}}
*[[排灣語]]
*[[排灣語系]]
*[[五年祭]]
*[[瑪家鄉|瑪家]]
*[[大龜文]]
*[[南島民族]]
*[[斯卡羅]]
*[[牡丹社事件]]
*[[台灣原住民族]]
{{div col end}}

== 外部連結 ==
{{commonscat|Paiwan}}
{{div col|2}}
*[http://www.abohom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276:tinycontent-101&catid=77:14 祖靈之邦-排灣族]
*[http://www.flickr.com/photos/abohome/sets/72157594572945211/ 排灣族老照片展]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115071850/http://formosan.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南島語數位典藏]
*[http://www.ling.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http://www.tacp.gov.tw/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http://web.pts.org.tw/php/news/abori/view_abori.php?HTENO=137&HBENO=423&DETAIL=1&TB=ABORI_DEPTNEWS 原住民新聞雜誌-觀點報導]
*[http://twasw.weebly.com/2549028771.html 臺灣原住民族傳說故事網-排灣族]
*[https://www.matataiwan.com/2013/11/03/paiwan-hand-tattoo/ 排灣族紋手]
{{div col end}}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臺灣原住民族|Paiwan]]
[[Category:排灣族| ]]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