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泾县

增加 28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综述==
历史上,泾县既是“男勤于耕,女勤于织”的农桑之区,又以商宦众多,文风昌盛而闻名。明成化、弘治始,泾县“商贾远出他境,赢走四方”。清与民国中,泾人外出经商者遍及18行省,在长江沿岸商埠形成颇具影响的“泾帮”,因此有“无徽不成商,无泾不成镇”之说。其中颇多由商致富,富而重学,学以致仕者。明清间,邑人竟相输捐,创建书院书屋30余所;兴办义学社学数十处;塾馆遍布城乡闾巷。台泉云龙书院曾有名儒许国讲席,一时从游者众;水西书院名盛江南,成为宁国府治属六县学人兴会之所。明清两代,全县中进士106人,居全省第三。学者名流,代不乏人。唐代许棠才列“咸通十哲”;宋代吴份被誉为“江南两脚书橱”;明代查铎著述显名于时;清代包世臣为举世推崇的书法大家;朱珔时称江左经师之冠,学重皖派;赵青藜、赵绍祖、吴广霈、胡承珙等,皆为一代鸿儒。民国时,学者胡朴安被世人尊为国学大师。当代,则有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战士吴茂荪,以及经济学家李紫翔、吴半农,教育家查谦 <ref>[https://alumni.whu.edu.cn/info/1039/6445.htm 德高望重的物理学家与教育家——查谦],武汉大学校友总会,2005-11-12</ref> ,学者吴则虞等民族精英。
==戏曲==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泾县小岭,亦以制造宣纸为业。自以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的佼佼者。
明代,泾县宣纸生产进入重要发展阶段 <ref>[https://www.sohu.com/a/233022362_170125 在泾县,遇见宣纸中的古法千年],搜狐,2018-05-26</ref> ,工艺精益求精,品种规格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为最优,赞誉宣纸的诗文屡见不鲜。沈德符在《飞凫语略》文中曾直称宣纸为“泾县纸”。文震亨在其所著《长物志》中曾云:“吴中洒金纸、松江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即宣纸四尺单)最佳。”
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造纸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有小岭曹氏宣纸世家,生产日益繁荣,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作《罗纹纸赋》详尽记述了泾县小岭、漕溪等山区宣纸生产兴旺景象。迨至咸丰、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天国军在泾县一带转辗争战达10年之久,战祸所及,家毁人亡。小岭《曹氏族谱》记载当时盛产宣纸的小岭“屋只存一二,人亡之七八”。纸槽大部分被毁,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业开始复苏。
新中国建立后,宣纸业得到复苏并空前发展,由联营而公私合营及至国营。截止到2015年,泾县有宣纸、书画纸企业400余家,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参考文献==
247,6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