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内江钟楼

增加 10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内江钟楼.jpg|220px|缩略图|右|<big>内江钟楼</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4/98d77dcaf6aa4c26901ef58d51b0a92f.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31470113_444070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 内江钟楼 ''' 位于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市中区,文物 [[ 遗址 ]] 年代判定为1945年。2012年7月16日公布为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内江钟楼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人民路79号。建于1945年7月7日,为纪念抗战胜利,由时内江县政府募资修建。钟楼坐北朝南,楼基为正方形边长5.7m,条石筑砌,南北设门,二楼以上为砖木结构,木质楼面,以木梯相连,共七层,通高29.7m,四壁青砖筑就,各层四面设窗,层层内收。顶层曾置吊钟报时鸣号(现改为电子钟)。青灰筒瓦,四角攒尖屋顶。钟楼占地 [[ 积386 积]]386 平方米。楼内墙体镶嵌存放有 [[ 孙中山 ]] [[蒋介石| 蒋中正 ]] [[ 张群 ]] [[ 冯玉祥 ]] 等民国要人槌联石刻、题记11处(幅)。内江钟楼建筑风格独特,内涵丰富,是研究近代抗战前后内江 [[ 政治 ]] [[ 经济 ]] 、文化风貌的珍贵实证资料,具有较高的 [[ 建筑艺术 ]] 和历史研究价值,已成为内江城区中心地标性建筑。是一座浓缩民国风物,反映抗战史迹的“袖珍博物馆”。2004年,内江钟楼被内江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内容==
内江钟鼓楼位于城区中心,它的建筑规模极小,但 [[ 历史 ]] 内涵极为丰富,被称为内江“袖珍博物馆”。现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州(阳)一座塔,离天一丈八……内江有座 [[ 钟鼓楼 ]] ,半截还在天里头。”这段民谣源起 [[ 抗日战争 ]] 胜利后,描述的是川东南地区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高层建筑,它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 史料 ]] 记载,明洪武初年,在内江县署(现市中区政府)大门前,“筑台卷洞,上构谯楼”(古代城门上用以高望的楼)。天顺六年至 [[ 万历 ]] 年的150年间,谯楼先后二毁二修。崇祯年间(公元1634年)续修,“楼下有门为通道,楼上悬钟定昏旦。”故又称钟楼。明甲申(公元1644年)楼毁。清 [[ 康熙 ]] 五十年(公元1711年)重建,为邑胜景。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谯门顷址,室宇卑陋,不足以瞻。”此后兴工重建,规模宏峻。光绪年间,楼毁于火后复修。内江谯楼的命运,正如朝代的交替,在数百年间几起几落。
1945年抗战胜利后,内江号召民众捐资,并拆谯楼建钟鼓楼庆贺。在一块纪事碑上有如下记载:八年抗战中,内江两次遭日机轰炸,县府亦罹于难。县长黄希濂于繁忙政务之余,亲自担纲图纸 [[ 设计 ]] 并督率兴建,历四月时间而成。
建成后的钟鼓楼坐北朝南,尖顶筒瓦、翼角,楼基为 [[ 正方形 ]] ,条石筑砌,南北拱券设门,边长5.7米。二楼以上为砖木结构,木质楼面,共7层,每层开方窗,逐层内收,木梯90余级,层均面积16平方米,通高29.7米。塔顶端,有一座直径约4米的 [[ 机械钟 ]] 为全城报时辰。这在当年,是城区内最高的建筑。
进入钟鼓楼底层,墙体上镶嵌有14幅石刻,内容是振兴 [[ 民族 ]] 、庆祝抗战胜利的 “还我河山”、“拯民水火”、“多难兴邦”、“至诚大公”、“凯旋”等题撰,落款是孙中山、 [[ 于右任 ]] 、冯玉祥、 [[ 邓锡侯 ]] 等。据了解,抗战时期,连通成、渝两地的公路必经内江城区而过,过往者一般会短暂休息或留宿。所以,这些题撰大多为手迹。这些珍贵题刻原安放在大会堂内,后因这幢建筑被拆除而移迁于内。
==视频==
252,7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