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直波碉楼

增加 11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直波碉楼.jpg|320px|缩略图|右|<big>直波碉楼</big>[http://h.bytravel.cn/www/27/head/27110.gif 原图链接][http://www.bytravel.cn/Landscape/27/zhibodiaoqun.html 来自 博雅文化旅游网 的图片]]]
''' 直波碉楼 ''' 位于中国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马尔康县松岗镇直波村,1991年4月16日公布为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列为第五批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碉楼建于清 [[ 乾隆 ]] 年间,有南北两座,相距约50米,均为石质,其平面外呈八角形,内呈 [[ ]] 形。南碉高29米,北碉高24.7米。其墙上设有嘹望孔。
==内容简介==
直波碉楼,位于四川马尔康县松岗乡直波村,藏语意为“峡谷口上的官寨”,分南北两座,依山势而建,南碉在村内,北碉在村北山脊上。两碉相距50米左右。直波碉楼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高43米,楼外呈八角形,内呈圆形,向上收分,用石砌筑。两座碉棱角分明,墙体平整如削。八角碉楼距今已300多年,主要是战时用来 [[ 通信 ]] 和防御。
直波碉楼已经倾斜2.3米,先后经历了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1976年的松潘大地震,还有2008年的“5·12” [[ 汶川大地震 ]] 而屹立不倒,被称为中国版的“比萨斜塔”。直波碉楼形态完美,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融入了建造者的审美观念和精湛的技艺,具有很高的历史、 [[ 民族学 ]] [[ 建筑技术 ]] 与科学价值。被确定为县、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直波碉楼被 [[ 国务院 ]] 认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群==
“直波碉楼”群建筑时代为明代至清代,分布于四川省 [[马尔康市| 马尔康县 ]] [[ 理县 ]] [[ 茂县 ]] 、汶川等县,共500多座碉楼,以马尔康县松岗乡直波村的碉楼而得名。
==历史背景==
直波碉楼可追溯到 [[ 清朝 ]] 乾隆年间,距今已300多年,主要是战时用来通信和防御。这是官方认定的最早修建年限。直波碉楼修建的时间有可能更早。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建筑历史研究所承担了灾后文物抢救保护恢复工作,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直波碉楼”群的修缮设计任务。北京市 [[ 香山 ]] 还保留着仿制的碉楼。数百年后,仍巍然屹立。
==建筑特点==
直波碉楼群位于松岗乡直波村境内,共2座,依山势南北分布。 南碉在村内、北碉在村北山脊上,两碉相距50米。其外型均呈八角形,内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成锥体形。由石块和泥砌墙,内用木质楼梯上下,南碉 [[ 径8 径]]8 米,外部每角两侧边长2.05米,墙厚0.95米;碉高29米,共7层。第一层底部西墙中部开一门,高1.80米,宽0.90米;第四层东墙中部及第五层南墙上各开一道小门,高1.40米,宽0.80米。
东南墙上每层均开有1~2 ~2 个竖长方形燎望孔。西北墙上每层开一个燎望孔,高0.30米,宽0.10米。其于各层无燎望孔。
北碉内部直径8.50米,外部每角两侧边长2.15米,墙厚0.90米,通高24.70米,碉共6层,第2~4 ~4 层东南西墙上各开一门,大小分别与南碉东墙上的底门,第4层门基本相同。碉的东西南墙上第3~5 ~5 层各开有1个竖方形瞭望孔,在碉的东北、西北墙的1~2层各开有1个边长0.20米的方形燎望孔,第一层北墙及第三层北墙亦各开有1个方形燎望孔。该调集 [[ 嘉绒藏族 ]] 建筑高超 [[ 艺术 ]] ,碉群高大雄伟,棱角分明,墙体平整如削, [[ 技术 ]] 精湛,极为牢固,系八角碉中的杰作。
==倾斜原因==
经历 [[ 地质 ]] 沉降,八角形结构保持稳固。对于碉楼倾斜的原因,可能是水流侵蚀基石。解放前碉楼并没有出现很明显的倾斜,后来当地修了一个引水沟, [[ ]] 流经过碉楼,长时间下来,基石变得松软,出现了较大的倾斜。水流冲刷可能是碉楼倾斜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碉楼建成已有数百年,自身地基发生了沉降。直波碉楼下方曾有地道通往梭磨河,后来因为地质坍塌而消失。
==视频==
249,4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