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舊蘭陽大橋

增加 3,48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舊蘭陽大橋'''<br><img src="https://d.blog.xuite.net/d/8/3/7/1…”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舊蘭陽大橋'''<br><img src="https://d.blog.xuite.net/d/8/3/7/12651524/blog_35286/txt/12321393/1.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blue.joe/joe/12321393-%E7%B8%A3%E5%AE%9A%E6%AD%B7%E5%8F%B2%E5%BB%BA%E7%AF%89+%E8%98%AD%E9%99%BD%E6%BA%AA%E8%88%8A%E9%90%B5%E8%B7%AF%E6%A9%8B 圖片來自隨意窩]</small>
|}

'''舊蘭陽大橋'''是位於[[台灣]][[宜蘭縣]][[蘭陽溪]]上的一座鐵公路共構[[橋樑]]([[公路鐵路兩用橋]]),連接宜蘭的溪南地區與溪北地區,目前已停用。此橋由[[宜蘭縣]]政府分別以2002年6月21日府文資字第0910003171號及2006年9月21日府文資字第0950005021號公告為[[宜蘭縣文化資產#歷史建築|宜蘭縣歷史建築]]。

== 發展==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宜蘭線]]鐵路宜蘭蘇澳段於1919年通車,其跨越[[蘭陽溪]]的橋梁以木造「假橋」(臨時橋)方式興建,計148孔(147座橋墩),長687公尺<ref>《[[臺灣日日新報]]》,〈工事の概況〉,大正13(1924)年11月30日,第8818號([[宜蘭線]]全通紀念號)。</ref><ref>[[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第十九年報(大正七年度)》,[[臺北市]],1919年,頁37。</ref>;而溝通宜蘭溪南地區與溪北地區的公路、台車道或電線,則另以「凱旋橋」。跨越[[蘭陽溪]]。

然而,宜蘭地區多雨,橋梁常被洪水沖毀,[[臺北州]]土木課遂規劃建造鐵公路共構的永久橋梁「舊蘭陽大橋」。舊蘭陽大橋於1932年開工興建,由[[清水組]]承包,1934年2月28日竣工、3月30日鋪軌。1935年7月25日舉行開通式<ref>宜蘭縣史館:《宜蘭第一》,宜蘭縣,2000年11月,頁83。</ref>,取代原先的宜蘭線鐵路假橋(第一代濁水溪橋)及公路用的凱旋橋。戰後由於公路交通量的增加,舊蘭陽大橋公路橋部分由原路幅5公尺,拓寬為9公尺,並在1971年8月竣工;而鐵路橋部分亦因[[宜蘭線]]鐵路單線容量不足,由[[臺灣鐵路管理局]]自1980年起辦理「[[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在本橋下游側新建一座單線鋼筋混凝土上承式預力梁橋(第三代濁水溪橋),並於1984年完工(原則行駛南下列車,但2002年7月起停用拆除),而既有的舊蘭陽大橋鐡路橋部分則原則行駛北上列車。

雖然舊公路橋橋面已局部拓寬,但由於交通量仍持續增加,致局部拓寬後的公路橋面仍已不敷使用,因此,在1991年8月5日新的公路用[[蘭陽大橋]]竣工通車之後,舊蘭陽大橋公路橋已不具運輸功能而停用,僅餘[[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列車行駛鐵路橋,直至2006年6月23日蘭陽溪鐵路橋(第四代濁水溪橋)雙線通車後始停用,並拆除[[枕木]]與鋼軌。

== 設計 ==
舊蘭陽大橋全長753公尺,計34個橋孔([[橋墩]]共有33座),下部結構為雙[[沉箱]]基礎與[[鋼筋混凝土]][[橋墩]]、上部結構為鋼[[鈑梁]]構造(橋墩雖為鐵公路共用,但鋼鈑梁為鐵公路分開獨立架設)。此外,公路橋部分的洗石子護欄造形簡潔,表現出混凝土建築之特點,為宜蘭地區最早的現代化大型橋梁。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442 道路工程;鐵路工程]]
49,7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