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國豪(學者)

移除 24 位元組, 4 年前
調整排版
李國豪, 1913年4月13 日- 2005年2月23日, 於[[廣東]][[梅縣]] 出生。是中國著名的橋樑結構力學家、土木工程學家和傑出的教育家。<ref>{{Cite Web|url= 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7-02/23/c_136076667.htm|title= 2005年2月23日, 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李国豪逝世|date=2017-02-23|website=科普中國|accessdate=2020-05-22}}</ref/>
李國豪是首批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成为如陆元九、王越、严悄等是中國少數的雙院士之一, 是國際橋樑與結構工程協會(IABSE)的中國組組長,世界十大著名結構工程專家之一(亞洲僅2人,另1 人為日本學者),1987年又榮獲“國際結構工程功績獎” 近年為中國爭取大跨度橋樑的自主設計權 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為中國橋樑界 贏得了許多實踐的機會, 為中國 提高了 橋樑的技術 進步 與國際學術地位 的提高都做出了重要的功績 。他對結構理論包括空間結構、非線性問題、橋樑穩定和振動等創造許多貢獻。
李國豪 在[[德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研究出 懸索橋按二階理論實用計算方法 ,震動了橋樑工程界,26歲獲得 懸索橋李 美譽。  回國後,他參與了武漢、南京長江大橋,上海南浦大橋,浙江钱塘江大桥, 東莞虎門大橋,汕頭海灣大橋等設計建造工作,並擔任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工程技術顧問委員會首席顧問。<ref>{{Cite Web|url=https://new.qq.com/omn/20190601/20190601A0FREY.html|title=中国少数双院士之一李国豪:矢志桥梁心系教育 为家国化天堑为通途|website=騰訊網|accessdate=2020-05-22}}</ref>
==生平==
父親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後去印尼經營雜貨小生意。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5歲在村裏上小學, 因天資聰明,13歲便插班讀初二;16歲未讀完高中,李國豪去上海,考入當時以醫科和工科著名的國立同濟大學。大學畢業後,留校擔任結構力學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助教。 抗日戰爭爆發,李國豪代替離校的德國教授講授鋼結構和鋼橋課程。
‘’’ ''' 留學德國 ’’’''' 
1938年秋天,李國豪獲德國洪堡獎學金資助到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進修, 由於成績特別突出,德國破例批准他直接考博士學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發表了近10篇重要論文,成為首名獲得德國「特許任教工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他的論文至今仍作為經典懸索橋二階理論的寶貴歷史遺產,被各國教材所引用。
=== ''' 回歸祖国,李国豪發揮才华的黄金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1946年夏,李國豪偕同妻子回國。歷時多月多次輾轉才回到祖國, 在途經法國馬賽時,他的第一個孩子出生, 取名'歸華'。
改革開放初期,上海開發浦東在即,當時日本表示可以提供技術支持建橋樑。 李國豪知道後,大怒:“中國橋樑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黃浦江上架橋!”從此,開創了中國人自主建設大跨度橋樑的新時代。
=== ''' 活到老,學到老===''' 
李國豪已年屆80多歲,開始學電腦,學漢語拼音、筆劃輸入法等,碰到掌握電腦知識、技能的人,他都虛心請教,後來發E-mail,用電腦寫文章等,他都學會了。 90歲的時候,還買了多種外文書,如法文、西班牙文、德文書等,學習外語以增加知識。 有一次接待法國外賓,他用法語致歡迎詞,法國朋友很高興,立即有親近感,交流氣氛融洽。
==李國豪的理論與發展== ''' 一, “懸索橋李”----變位理論的實用方法''' 
1925年,E.Melan 建立起懸索橋變位理論的微分方程。 方程中出現的非線性項使基於迭加原理的影響線失效,而且必須反复迭代求解,當時沒有計算機,還是手算時代, 給工程師們帶來十分繁重的計算工作。 許多學者都想尋求一種近似方法來克服計算的困難,李國豪在他的研究中發現:
 
1. 懸索橋變位引起非線性項相當於將主索的水平拉力直接作用在加勁樑上的效果。 根據這一發現所提出的等效模型,不但揭示了懸索橋力學本質,而且使這種複雜的結構分析一下子被簡化了,特別是為振動分析鋪平了道路。
 
2. 雖然非線性項的存在使迭加原理失效,但影響線卻是橋樑計算中確定最不利加載位置的依據。 考慮到大跨度懸索橋中活載相比於恆載較小的特點,李國豪提出了“奇異”影響線的概念,將非線性問題在有限制的範圍內加以線性化。
 
3. 為了減輕反複試算和迭代計算的困難,李國豪找到了通過3次線性理論的計算,然後內插求解的途徑,巧妙地解決了問題。
上述3個基本思想構成了他的實用方法的骨架。 這在40年代初是具有重大意義的突破。 他的論文至今仍作為經典懸索橋二階理論的文獻被各國教材所引用。 特別是在德國,“懸索橋李”的美名一直流傳著,在土木工程界受到一代學者的尊敬。<ref>{{Cite Web|url=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sf001002003/Home/qiao-liang-gong-cheng/liguohao|title=李国豪|date=2009-04-05|website=詩風的個人網站|accessdate=2020-05-22}}</ref>
''' 二、結構穩定理論'''
現時,西德標準DIN 4114 結構穩定規範是全世界結構工程界所熟知的權威性文獻。 當年克雷帕爾教授是主持編寫工作的負責人之一,而李國豪是他的主要助手參加了許多條文的研究和編寫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這一辨別準則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它對於板的翹曲、樑的側傾、拱和鋼架的屈曲以及桿的彎扭屈曲等都是適用的。
''' 三、離散桿系結構的連續化分析方法和桁樑彎曲與扭轉理論'''
桁架是一種離散的桿系結構。 在計算機尚未問世的40年代,用傳統的手算方法分析,即使只有10餘次超靜定桁架結構也是一件十分繁重的工作。 1943年,李國豪在分析一座複雜的多腹桿菱形桁架體係時,提出了「桁架和類似體系計算的新方法」,開闢了離散結構分析的新途徑。 1973 年,他又建立了「桁樑的彎曲與扭轉理論」,系統地解決了桁樑結構的空間分析、穩定分析和振動分析的整套計算方法。 同時,也澄清了武漢長江大橋的晃動現象的本質。
李國豪還將有限元法的思想引入了桁樑橋的分析。 他把連續化了的桁樑結構再分段離散, 建立了特殊的“桁樑有限元”,其中包括了反映桁樑橫截面翹曲和畸變的必要的位移參數。 分段離散後的單元又便於處理變截面和多跨連續等的實際情況以及考慮桁樑、拱和懸索等其他體系的相互組合,特別是對於穩定和振動分析,可以大大節省計算時間。
''' 四、結構振動理論'''
30年代,鐵路橋樑在蒸汽機車牽引的列車通過時的強迫振動問題是一個熱門的課題,當時主要的研究對像是簡支樑橋。 漢堡公路二用懸索橋的設計提出了懸索橋的強迫振動問題,李國豪提出「等代梁」的概念順利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50年代,他又將懸索橋的振動理論推廣應用於拱橋振動問題。
60年代,他承擔了結構抗爆的研究任務。 1976年唐山地震以後,他帶領大批教師投身到房屋和橋樑的抗震研究,使同濟大學成為中國地震和防護工程學科的研究中心之一。 70年代末,面臨中國大跨度斜拉橋發展的新形勢,他又帶領助手開闢了橋樑抗風研究的新領域,培養了一批人才,確立了同濟大學在中國抗風工程研究中的領先地位。
''' 五、橋樑空間分析'''
1958年,李國豪發表了《斜交各向異性板彎曲理論及其對於斜橋的應用》一文,他通過斜交坐標將正交各向異性板理論延伸為斜交各向異性板的理論。 這一開拓性工作引起了國外力學界的重視,並以「李氏理論」為名被廣泛引用。
1978年,李國豪又發表了《拱橋荷載橫向分佈理論》一文,大大改進了當時普遍採用的粗略算法。 1989年,他進一步推廣這種分析方法,完成了曲線橋荷載橫向分佈計算的研究。
''' 六、促進中國大跨度橋樑建設的發展'''
李國豪晚年的最大貢獻是在他任上海市政協主席期間,多次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江澤民呼籲自主設計南浦大橋,他所建議的結合梁斜拉橋方案經專家評審後被選為最後的實施方案,南浦大橋的成功興建,加強了中國橋樑工程界的信心,和促進了中國大跨度橋樑建設的發展,使中國橋樑技術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提高了中國橋樑界的國際地位。
繼上海南浦大橋之後,他又致函當時的廣東省省長葉選平,力陳廣州虎門珠江大橋應當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的主張,從而開展了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現代懸索橋的新時代
''' 七、為解決上海寶鋼工程樁基水平位移問題作出了貢獻''' 
80年代初,李國豪作為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工程的技術顧問委員會的首席顧問,解決了工程中的樁基水平位移問題中,出色的理論分析作出了重要貢獻。<ref>{{Cite Web|url= http://www.tsaf.ac.cn/hjqg/hjqg_kxj/1995/201505/t20150520_4544167.html|title=技术科学奖|website=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會|accessdate=2020-05-22}}</ref>
13,3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