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哈罗德·麦美伦

增加 22,468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NoteTA |G1= PoliticiansUK |T = zh-hans:哈罗德·麦克米伦; zh-tw:哈罗德·麦米伦; zh-hk:哈罗德·麦美伦; |1 = zh-hans:赫鲁晓夫; zh-tw:赫鲁雪…”
{{NoteTA
|G1= PoliticiansUK
|T = zh-hans:哈罗德·麦克米伦; zh-tw:哈罗德·麦米伦; zh-hk:哈罗德·麦美伦;
|1 = zh-hans:赫鲁晓夫; zh-tw:赫鲁雪夫; zh-hk:赫鲁晓夫;
|2 = zh-hans:伊莉莎白二世; zh-tw:伊丽莎白二世; zh-hk:伊利沙伯二世;
|3 = zh-hans:哈罗德; zh-tw:哈罗德; zh-hk:哈罗德;
|4 = zh-hans:麦克米伦; zh-tw:麦米伦; zh-hk:麦美伦;
}}
{{Redirect|麦克米伦}}
{{Infobox officeholder
| name = 哈罗德·麦克米伦 {{small|[[阁下]]}}
| original_name = The Rt Hon. Harold Macmillan
| native_name_lang = en
| image= Harold Macmillan number 10 official.jpg
| caption=
| office= [[英国首相|联合王国首相]]
| monarch= [[伊丽莎白二世]]
| term_start= 1957年1月10日
| term_end= 1963年10月19日
| predecessor= [[安东尼·艾登|安东尼·艾登]]
| successor= [[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
| office2= [[英国财政大臣|财政大臣]]
| term_start2= 1955年12月20日
| term_end2= 1957年1月13日
| primeminister2=[[安东尼·艾登]]
| predecessor2= [[拉博·巴特勒]]
| successor2= [[彼得·霍尼戈夫]]
| office3= [[外交及联邦事务大臣|外交大臣]]
| term_start3= 1955年4月7日
| term_end3= 1955年12月20日
| primeminister3=[[安东尼·艾登]]
| predecessor3= [[安东尼·艾登]]
| successor3= [[塞尔文·劳埃]]
| office4= [[国防大臣]]
| term_start4= 1954年10月19日
| term_end4= 1955年4月7日
| primeminister4=[[温斯顿·丘吉尔]]
| predecessor4= [[哈罗德·亚历山大]]
| successor4= [[塞尔文·劳埃]]
| office5= 房屋和地方政府大臣(Minister of Housing and Local Government)
| term_start5= 1951年10月30日
| term_end5= 1954年10月19日
| primeminister5=[[温斯顿·丘吉尔]]
| predecessor5= 休·道尔吞(Hugh Dalton)
| successor5= 邓肯·桑迪斯 (Duncan Sandys)
| office6= 空军大臣 (Secretary of State for Air)
| term_start6= 1945年5月25日
| term_end6= 1945年7月26日
| primeminister6=[[温斯顿·丘吉尔]]
| predecessor6= 阿齐伯德·辛克莱 (Archibald Sinclair)
| successor6= 威廉·温德伍德·拜恩 (William Wedgwood Benn)
| office7= 北非事务大臣(Minister Resident in Northwest Africa)
| term_start7= 1942年2月4日
| term_end7= 1945年12月30日
| primeminister7=[[温斯顿·丘吉尔]]
| predecessor7= 新职务
| successor7= 哈罗德·布福尔(Harold Balfour)
| office8= 殖民地政务次官(Under-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 term_start8= 1942年12月30日
| term_end8= 1945年7月26日
| primeminister8=[[温斯顿·丘吉尔]]
| predecessor8= 乔治·豪尔(George Hall)
| successor8= 爱德华·卡文迪许(Edward Cavendish)
| office9= 物资补给大臣(Parliamentary Secretary to the Ministry of Supply)
| term_start9= 1940年5月15日
| term_end9= 1942年2月4日
| primeminister9=[[温斯顿·丘吉尔]]
| predecessor9= 约翰·立威廉(John Llewellin)
| successor9= 文德汉姆·普特(Wyndhym Portal)
| office10=[[英国保守党]]领袖
| term_start10= 1957年4月7日
| term_end10= 1963年12月20日
| predecessor10= [[安东尼·艾登|安东尼·艾登]]
| successor10= [[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
| birth_name= {{lang|en|Maurice Harold Macmillan}}<br />莫里斯·哈罗德·麦美伦
| birth_date= {{Birth date|1894|2|10|df=y}}
| birth_place= {{UK}}[[伦敦]][[布里克斯顿]]
| death_date= {{Death date and age|1986|12|29|1894|2|10|df=y}}
| death_place= {{UK}}[[萨塞克斯郡]][[塞尔活门]]
| spouse= {{Marriage|{{link-en|桃乐丝·麦美伦夫人|Lady Dorothy Macmillan|桃乐丝·卡文迪许}}|1920-04-21|1966-05-21|reason=丧偶}}
| nationality=
| party= [[英国保守党]]
}}

'''第一代斯多克东伯爵 莫里斯·哈罗德·麦美伦''' <small>[[功绩勳章 (英国)|OM]] [[英国枢密院|PC]]</small>({{lang-en|'''Maurice Harold Macmillan, 1st Earl of Stockton'''}};{{bd|1894年|2月10日|1986年|12月29日|Macmillan,Harold}}),[[英国]][[政治家]],[[保守党 (英国)|保守党]]成员,曾于1957年至1963年出任[[英国首相]]。

麦美伦的[[绰号]]是「SuperMac」,而他在晋升为贵族以前,一直也没有使用'''莫里斯'''来称呼自己,所以公众一般叫他作'''哈罗德·麦美伦'''。

== 生平 ==
=== 早年生涯 ===
麦美伦于1894年生于[[布里克斯顿]],父母分别是莫里斯·克劳福德·麦美伦(Maurice Crawford Macmillan,1853年—1936年)和海伦·亚提·塔雷顿·贝丽士(Helen Artie Tarleton Belles,1856年—1937年)。他的祖父丹尼尔·麦美伦(Daniel Macmillan,1813年—1857年)是一位[[苏格兰]][[佃农]],在后来创办了[[麦美伦出版社]]。麦美伦早年入读[[伊顿公学]],及后升读[[牛津大学]]的[[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贝利奥尔学院]],但他在大学只读了两年,便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从军。在大战期间,麦美伦在[[御林军团]]中服役,军阶至上尉,并曾三度在战事中受伤。在[[索姆河战役]]中,麦美伦曾被子弹射中[[盘骨]],结果他花了一整天躲在[[散兵坑]],看[[古希腊]]作家[[埃斯库罗斯]]的原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他丧失了不少好友,因此他在战后拒绝返回牛津就学,并慨噗大学已经面目全非。

在1923年铁路国有化以前,他在[[大西部铁路]]中出任主管一职。

=== 婚姻 ===
麦美伦在1920年迎娶[[加拿大总督]][[维克多·卡文迪许,第九代德文郡公爵|(第九代德文郡公爵)维克多·卡文迪许]]的女儿、{{link-en|桃乐丝·麦美伦夫人|Lady Dorothy Macmillan|桃乐丝·卡文迪许}}[[女爵]],而后者则于1966年逝世,享年65岁。桃乐丝一直被指与[[英国保守党|保守党]]政治家{{link-en|罗伯特·布思比|Robert Boothby, Baron Boothby|}}有婚外情。此外更有[[传闻]]指出,麦美伦的幼女莎拉,事实上为布思比的[[私生女]]。

麦美伦夫妇育有一子三女:

*[[莫里斯·麦美伦|莫里斯·麦美伦,欧文登的麦美伦子爵]] (Maurice Macmillan, Viscount Macmillan of Ovenden,1921年—1984年)
*[[卡罗琳·费伯女爵]] (Lady Caroline Faber,1923年—2016年)
*[[凯瑟琳·艾默里女爵]] (Lady Catherine Amery,1926年—1991年)
*[[莎拉·麦美伦]] (Sarah Macmillan,1930年—1970年)

=== 政治生涯 ===
在1924年,麦美伦成功在[[蒂斯河畔斯多克东]](Stockton-on-Tees)选区胜出,成为[[英国下议院|下议院]]议员,他虽然在1929年的选举中落选,但又随即在1931年的选举中重夺议席。由于受到妻子与布思比有婚外情所打击,麦美伦在1930年代主要都待在下院后座,除了反对[[绥靖政策]],又对[[斯坦利·鲍德温]]和[[内维尔·张伯伦]]作猛烈抨击,加上他乏味和书呆子气的性格,更使他遭到了孤立。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麦美伦终于得到政府的任用,先后在联合政府的补给部和殖民地部供职。随后在1942年获调任到[[北非]],作盟军在[[地中海]]地区的英方代表。任职代表的期间,麦美伦得以和[[德怀特·艾森豪]]合作,两者后来更建立友谊,这在日后对麦美伦十分重要。此外,在麦美伦的参与下,[[希腊]]在1944年尾得以成立一个亲英的政府,而他更富争议性地将亲德的哥萨克人送交[[苏联]],这批人后来遭到屠杀。

战后,麦美伦返回英国,并在[[邱吉尔]]的临时政府中短暂出任[[空军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Air)一职。由于[[英国工党|工党]]在1945年大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临时政府垮台,而麦美伦亦再次失去了下院议席。但他不久就在1945年11月的补选中在[[布罗姆利]]选区中胜出。

随著保守党在1951年大选胜出,重掌内阁,麦美伦亦在同年10月获[[邱吉尔]]委任为[[房屋部长]](Minister of Housing),他在任内的会议中承诺每年兴建300,000所房屋,而他真的做到了。在1954年10月,麦美伦获改任为[[英国国防大臣|国防大臣]]。从那时开始,麦美伦彻底改变了他的形象,他捨弃了那些镶上金属边的眼镜,而在公众场合也不再戴眼镜示人;他以往会用髮油,把髮型整理成战时的款式,现在的髮型却光泽而浓密,样貌活像一个严肃的警卫,好使自己的形象更为成熟,配合自己的身份。

邱吉尔下野后,麦美伦先自1955年4月至12月,在[[安东尼·艾登]]的政府中出任[[外务及英联邦事务大臣|外务大臣]],后在1955年至1957年间出任[[财政大臣]]。在财政大臣任内,他开始发挥其政坛上的影响力,随了坚持艾登「实际上」的副首相(当时宪制上还未确立副首相一职)[[拉博·巴特勒]]的地位不可以高于他外,又要胁一定要削减麵包和牛奶津贴,否则就会辞职。在后来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麦美伦可谓是「第一个策划,第一个脱身」(First In, First Out,语出[[哈罗德·威尔逊]]),因为他是第一个强烈鼓吹作入侵决定的人,但当英国后来陷入了财政困境后,他的态度却作出了180度的转变。正因为苏伊士运河危机,艾登被迫在1957年1月辞职,出乎意料的是,艾登没有找巴特勒接任,而是由麦美伦接任首相和保守党党魁。

=== 首相 ===
==== 独立核威慑政策 ====
随著英国以[[蓝光飞弹]](Blue Streak)和[[蓝钢飞弹]](Blue Steel)作独立核威慑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单方面宣佈中止[[天空闪电导弹]](Skybolt missile)系统,麦美伦成功在1962年12月与[[美国]]达成《[[拿骚协定]]》(Nassau Agreement),在协定中,美方承诺向英国提供[[北极星飞弹]]。而早在签订此协定以前,麦美伦已同意在英美双方共同监管的情况下,在英国本土部署60支[[雷神式火箭]](Thor missile)。另外,在1957年时,[[美国国会]]亦已通过了《[[麦克马洪法案]]》,容许英国提取更多有关核武科技的资料。麦美伦与美国的合作,后来在[[彼得·库克]](Peter Cook)的舞台喜剧作品,《[[边缘之外]]》(Beyond the Fringe)加以讽刺。

早于1960年,麦美伦已拉拢美、苏两国在[[巴黎]]的峰会达成有关限制核试的协定,但碍于[[U-2击坠事件]]的发生而告吹。1961年2月22日,英国外相[[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发给麦美伦密函,写道:「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发动攻击,非核的途径并不能保卫香港,这对美国来说是显而易见的。用核弹攻击中国是放弃殖民地以外的唯一选择。」<ref>[[明报]]专讯〈英倡访港美舰 召开卫港密谈〉,[[香港]],《明报》,2006年7月1日。</ref>到了1962年,在麦美伦再次大力的推动下,英国、美国和苏联三方终于成功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 欧洲经济共同体 ====
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的请求在1963年1月29日被[[戴高乐]]所否决。戴高乐否决加入申请的原因,是因为他担心欧共体从此会沦为一个「依赖美国的庞大大西洋团体」,另外,他亦因为英美两国在核武上的合作而感到愤怒。英国要迟至戴高乐在1970年逝世后,才有机会加入欧共体。

==== 经济政策 ====
麦美伦任财政大臣时已专注货币事务,而上任首相后,经济亦成为了他的主要专注范畴。然而,英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促使本土在1961年出现了不合理的冻薪情况。冻薪的问题更使政府的支持率下降,并引致保守党在随后的补选中失去不少议席。麦美伦后来在1962年7月对内阁进行大规模改组,但改组行动不单没有使麦美伦政府的支持度上升,而且还被外界认定政府内部正陷于恐慌状态。

麦美伦对经济採取[[一国保守主义]],希望能够达成高就业率的目标。可是他主要的财政部官员却是[[货币主义者]],他们对麦美伦所採取的措施并不赞同,认为政府要支持英镑,就要严密地控制币值,最终失业率将无可避免地上升。他们的建议在1958年1月遭到了拒绝,结果,三名财政部的官员,即[[财政大臣]][[彼得·霍尼戈夫]]、[[财政部经济秘书]][[尼格尔·伯奇]](Nigel Birch)和[[财政部财务秘书]][[埃诺奇·鲍威尔]]均宣佈辞职。麦美伦对此事一笔擦去,表示事件只属「一件局部的小问题」。

麦美伦任内支持成立[[国家收入委员会]](National Incomes Commission),希望以委员会控制收入,以达至「有增长,无通涨」的政策目标。除此之外,他又推行过一连串不显眼的措施,对经济进行管制。

==== 外交政策 ====
麦美伦对外交政策亦有强而有力的控制。他上任首相后,立即著手于修补英美两国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的疏离关系。他在战时的朋友[[德怀特·艾森豪]]成为了关键。在1957年3月,他们两人在[[百慕达]]举行了一次有建设性的会谈,并重新确立了英美两国的友好关系,而艾森豪卸任总统后,继任的[[约翰·甘迺迪]],也同样与麦美伦建立起热忱真摰的友谊。麦美伦也知道向欧洲大陆示好的重要性,所以他请求推迟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并探讨发展[[欧洲自由贸易区]](Europ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EFTA)的可能。

[[大英帝国]]的馀晖在其任内不断褪色,而他更见证了非洲殖民地独立的前奏。在1957年,英属的[[黄金海岸]]和[[马来亚]]率先获得独立。而他在196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风云变换 (演讲)|风云变换]]》的演讲,更进一步推动了独立运动。继黄金海岸独立成[[加纳]]后,[[尼日利亚]]和[[肯亚]]分别在1960年和1963年得以独立。然而,在[[中东]]事务上,麦美伦认为英国仍有介入的必要,所以分别在1958年和1960年对[[伊拉克]]和[[阿曼]]的管治作出干预。

==== 1959年大选 ====
在麦美伦的带领下,保守党成功在[[1959年大选]]中取得胜利,而在下院的多数优势更从67席增加至107席。正如竞选标语说到:「保守党下的生活好得多了」(Life's Better Under the Conservatives),保守党的成功无疑是经济改善的成果。麦美伦自己也评论到:「''无疑,容我直截地说,绝大部份国民都从未有过这麽好的生活''。<ref>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july/20/newsid_3728000/3728225.stm Harold MacMillan, Speech in Bedford, 20 July 1957</ref>」这句说话后来常常被演绎为:「你从未有过这麽好的生活。」(You've never had it so good)不过,不少批评者却认为,麦美伦任内实际的经济增长根本十分少,而且增长更受到了军费开支增加所限制。

==== 辞职 ====
由1963年春天持续至夏天的「[[普罗富莫事件]]」对麦美伦政府的威信构成了永久性的打击,而事件更使到他的病情恶化(那时他被误诊出患有[[前列腺癌]],而此症在当时是不可动手术的)。因此,他在1963年10月18日辞去了首相一职,而首相一职在富争议性的情况下,由时任外相的[[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接任。当时曾有指控指,麦美伦透过在党内的重要人物间穿针引线,以确保巴特勒不会被选定为首相的继任人。

麦美伦在1964年9月淡出政坛,并拒绝接受封为贵族,但他后在1976年愿意接受[[英女皇]]颁赠的[[功绩勳章 (英国)|功绩勳章]]。退出政坛以后,他接掌了家族生意,成为了[[麦美伦出版社]]的总裁。

=== 晚年 ===
[[File:Harold-Macmillan-arms.PNG|thumb|right|150px|麦美伦的盾徽。]]
在卸任后的二十年间,麦美伦间中有对政局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当[[戴卓尔夫人]]担任保守党党魁以后,麦美伦任内的施政再次受到党内的[[货币主义者]]抨击时,麦美伦亦有加以反驳。外界常以为麦美伦曾说过戴卓尔夫人大力推动[[私有化]],是「贱卖家中的银器」,但他的说话其实是被误解了。事实上,这句话是他在1985年11月8日,[[托利党改革派]](Tory Reform Group)在[[卡尔顿会]](Carlton Club)举行的晚宴上所说的。他的说话内容,大意上是说不论个人,还是国家而言,在遇上经济困难时出售资产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他又道:「首先[[乔治时代]]的银器卖走了,接著是客厅裡的精美家具,最后连[[加纳莱托]]的名画也要卖掉。」当指出国内赚钱的钢材业与铁路,和[[BT集团|英国电讯]]也相继私有化时,他说:「它们就像仅馀两幅的[[伦勃朗]]名画。」<ref>Alan Watkins, ''A Conservative Coup'' (Duckworth, 1992), p. 105.</ref> 麦美伦的言论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他也不得不在数天后,亲身在[[英国上议院|上议院]]澄清自己的言论:{{Cquote 2|当我上次冒险对现有制度作出批评时,我担心自己的言论被误解了。作为一位保守党党员,我支持现在政府放弃主导资本主义,让生产资料和资源分配回归为私人拥有和私人管理,我肯定这样会更有效率。而我真正要冒险问的问题是,若果这些是收入的话,我们应如何运用这庞大的资金。<ref>468 H.L. Deb., cc.390-1, 14 November 1985. Quoted in Watkins, p. 106.</ref>}}

在1984年,麦美伦终于接受了贵族爵位,获封为'''斯多克东伯爵'''和'''欧文登的麦美伦子爵'''。其贵族爵位属[[世袭贵族]]爵位,而迄今为止,他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贵族的非皇室成员。麦美伦在世的最后一个月时,他这样回顾道:{{Cquote 2|在63年前,(蒂斯河畔斯多克东)失业率是百分之29,去年的11月(1986年)……失业率则是百分之28。这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颇可悲的事。}}

麦美伦于1986年卒于萨塞克斯郡塞尔活门(Chelwood Gate)的白桦果园(Birch Grove),享年92岁又322日。他曾一度是最长寿英国首相的纪录保持者,但这纪录已在2005年2月14日被[[卡拉汉]]超越。

== 任内记趣 ==
*「[[Supermac]]」这个绰号最先由政治漫画家[[维克多·威兹]](Victor Weisz)所起,原意在于讽刺麦美伦,但最后却事与愿违,反而成为了一个中性,甚至是带有褒义的绰号。麦美伦后来于1962年改组内阁时,威兹曾给他起了另一个绰号「刀子麦克」(Mac the Knife,取自流行歌曲《[[Mack the Knife]]》),但这个绰号没有被广泛流传。
*麦美伦素以在公众面前冷静镇定和风趣幽默著称,但他曾在妻子面对表示,自己曾在下议院的首相答问环节中(通常逢星期二举行)给吓坏。在1960年9月29日,当麦美伦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时,[[苏联]]领导人[[赫鲁雪夫]]两次以大声叫嚣和拍打桌面,打断了他的演说。麦美伦即场回答道:「如果他有话要说,我希望有人能够把他说的话翻译过来。」
*有一次,工党的[[哈罗德·威尔逊]]指出,有学童穷得没有穿鞋上学,麦美伦幽默地回应:「若果威尔逊先生没有穿鞋返学,是因为他的脚太大了!」他的回答随即引来保守党议员的发笑。

== 头衔 ==
*哈罗德·麦美伦,Esq (1894年2月10日—1924年10月29日)
*哈罗德·麦美伦,Esq,MP (1924年10月29日—1929年5月30日)
*哈罗德·麦美伦,Esq (1929年5月30日—1931年11月4日)
*哈罗德·麦美伦,Esq,MP (1931年11月4日—1942年)
*哈罗德·麦美伦阁下,MP (1942年—1945年7月26日)
*哈罗德·麦美伦阁下 (1945年7月26日—1945年11月)
*哈罗德·麦美伦阁下,MP (1945年11月—1964年9月)
*哈罗德·麦美伦阁下 (1964年9月—1976年4月2日)
*哈罗德·麦美伦阁下,OM (1976年4月2日—1984年2月24日)
*斯多克东伯爵阁下,OM,PC (1984年2月24日—1986年12月29日)

== 参考资料 ==
<references />

== 请参见 ==
*[[麦美伦内阁]]
*[[长刀之夜 (1962年)|长刀之夜]]
*[[普罗富莫事件]]

== 对外连结 ==
{{wikisource author}}
{{Wikiquote}}
*[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december/29/newsid_2547000/2547307.stm BBC的悼文]
*[http://www.brainyquote.com/quotes/authors/h/harold_macmillan.html 一些麦美伦的名言]

{{s-start}}
{{s-off}}
{{s-bef | before=[[阿奇博尔德·辛克莱,第一代瑟索子爵|阿奇博尔德·辛克莱]][[爵士]]}}
{{s-ttl | title=[[空军大臣]] | years=1945年}}
{{s-aft | after=[[威廉·威基伍德·贝恩,第一代斯坦斯盖特子爵|斯坦斯盖特子爵]]}}
{{s-bef | before=[[哈罗德·亚历山大,第一代突尼斯的亚历山大伯爵|突尼斯的亚历山大伯爵]]}}
{{s-ttl | title=[[国防大臣|国防部长]] | years=1954年–1955年}}
{{s-aft | rows=2 |after=[[塞尔文·劳埃]]}}
{{s-bef | before=[[安东尼·艾登]][[爵士]]}}
{{s-ttl | title=[[外务及英联邦事务大臣|外务大臣]] | years=1955年}}
{{s-bef | before=[[拉博·巴特勒]]}}
{{s-ttl | title=[[财政大臣]] | years=1955年–1957年}}
{{s-aft | after=[[彼得·霍尼戈夫]]}}
{{s-bef | rows=2 |before=[[安东尼·艾登]][[爵士]]}}
{{s-ttl | title=[[英国保守党]]党魁 | years=1957年–1963年}}
{{s-aft | rows=2 |after=[[杜嘉菱|休姆伯爵]]}}
{{s-ttl | title=[[英国首相]] | years=1957年–1963年}}
{{end box}}

{{s-start}}
{{s-bef | before=新创设}}
{{s-ttl | title=[[斯多克东伯爵]] | years=1984年–1986年}}
{{s-aft | after=[[亚历山大·麦美伦,第二代斯多克东伯爵|亚历山大·麦美伦]]}}
{{end box}}

{{英国首相}}
{{英国财政大臣}}
{{Cold War figures}}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Macmillan Harold}}
[[Category:英国首相]]
[[Category:1894年出生]]
[[Category:1986年逝世]]
[[Category:英国外相]]
[[Category: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校友]]
[[Category:英国财政大臣]]
[[Category:英国保守党党魁]]
[[Category:联合王国伯爵]]
[[Category:功绩勳章成员]]
[[Category:伊顿公学校友]]
128,9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