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疥瘡

增加 17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92-1.jpg|260px|thumb|有框|右|疥瘡。圖片來源:[https://www.new7.com.tw/SNewsView.aspx?Key=%25&i=TXT20150401165350932&p=603&__cf_chl_jschl_tk__=852b6f08f4c9d0b0dd00bbe98a11076b5e6a0220-1582813917-0-ATdvZEZfKfFIW4dwlxN3YhkcLx7TDfKC45B_DKpszuRtv3CMzsBLTxNsAdaim5TxHaTxgv_EqevJY0lB7SXfBpzfAedvjCl1ZP6kulJBVXIeT9qAYSnXXUybxR2gogB-BI9J3SWSfifEWvuPzEOckGBIa2yj3kwV0wnFBhgk5-LxSugbOguwqtxn20FfGsjjeGQIZFRUfGYziXXK94c1UqOShDjk0eV0f9lwuBUzgIw8dt0qhdOZ-E9vxBvlc9DRYqnCpGYChhYfWTc9NBEeZFFZ4NxsH3057UadhfgCxuLwjQ7iUXn0r66WJkiHmbznzMUY2nDlNgQlId4G4kL1RS9ZexSe42E1sz6Emy70Zsr1uprkSpkPf7-0v3VkLloeg_TbRayJvg7CyDL3ZTyZTjs 【保健報報】一人感染疥瘡 全家「皮癢」]新新聞]]
'''疥瘡'''(英語:scabies)疥瘡是由人疥蟎所引起,疥 [[ ]] 會寄生在皮膚表層,特別在 [[ 皮膚 ]] 皺摺處及柔軟的地方,包括手指間、腳趾縫、 [[ 肩胛骨 ]] 、手腕、手肘、腋下、腰部、乳頭、陰莖、臀部等。而挪威疥Norwegian scabies則是免疫機能異常的病患感染了疥蟎,而造成全身性感染的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
==疾病概述==
===致病源===
'''疥瘡'''是一種經由皮膚接觸、人傳人的疾病,病原體是一種很小的節肢動物疥(Sarcoptes scabiei)而引起嚴重搔癢的皮膚病,稱為 [[ 疥蟲 ]] 或人疥蟎;人疥蟎(human itch mite, Sarcoptes scabiei var. hominis),乳白色,雌蟲長約0.3至0.5 mm,寬0.3 mm,雄蟲較小,長約0.25 mm,寬0.2 mm,肉眼幾乎看不見。人疥蟎蟲有八隻腳,形狀很像一隻烏龜。大小約0.4×0.3毫米。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若蟲、成蟲四個階段。雌蟲會在皮膚表層挖出隧道,每天可在角質層產1至3粒卵,產卵期約4至6週,這是肉眼可見的邊緣。人疥蟎會鑽到人的皮膚裡面,爬行、覓食、產卵、孵化,疥蟲的一生都須仰賴人體,蟲體離開人體後,只能存活兩天到三天左右,但是在陰暗、潮溼、涼爽的環境下,蟲體可以存活的時間會跟著延長。疥蟲在人體皮膚打洞、靠吃我們的皮膚組織維生,因為疥蟲本身以及他的卵、排泄物,會引起人體的免疫反應,因而造成奇癢無比的紅疹。
===生活史===
蟎穴居的生活習慣使得它不易被患者觀察到。蟎透過分泌蛋白水解酶導致宿主角質損傷而進入表皮的顆粒層穴居。在顆粒層中每天延伸其洞穴約2mm,每天產兩到三個卵。卵三到四天後孵化為幼蟲,幼蟲蛻皮三次,離開洞穴到表面,交配,然後繼續循環。疥蟎存活期間約一到兩個月。在任何一個時間點,典型疥蟎感染的患者平均帶有10至15隻蟎。疥蟎一當鑽入人體皮膚後,會寄居及繁殖。由於疥蟎感染皮膚導致激烈瘙癢的疾病。其典型的症狀為皮膚劇癢並出現小水泡、膿泡以及全身的搔破痕跡。 [[ 免疫力 ]] 較差、年長、失能、或身體虛弱的人,可能會感染較嚴重的結痂型疥瘡(挪威疥;Crusted / Norwegian Scabies),患者身上會出現厚痂皮的疹子,裡面含有大量的疥蟎及蟲卵,傳染力較強。由於患者身上的疥蟎可能會掉落在衣服、床鋪及傢俱上,因此感染挪威疥的患者必須儘速進行治療,避免造成流行<ref>[http://wwwu.tsgh.ndmctsgh.edu.tw/NICC/NEWS/10407%E6%84%9F%E6%8E%A7%E5%9C%92%E5%9C%B0-%E8%AA%8D%E8%AD%98%E7%96%A5%E7%98%A1.pdf 認識疥瘡]三軍總醫院感染管制室</ref>。免疫能力的強弱,影響挪威疥的感染與擴散。疥瘡可影響任何年齡的人士,但長者或免疫力較弱的人士較容易受到感染。疥瘡可以在擠逼的環境下迅速傳播,因此,醫院、幼兒中心、宿舍和安老院舍等院舍機構偶有疥瘡爆發的報告。
[[File:275.jpg|260px|thumb|有框|右|疥蟎。圖片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57989 蓋棉被就劇癢 小心疥瘡上身]自由時報]]
===形態和習慣===
在典型的條件下,疥蟎離開宿主後,可以存活約24至36小時。但在相對濕度高、較寒冷的條件下可生存更長時間。一般雌蟎比雄蟎存活更長的時間。在人群中,擁擠的條件下疥瘡的發生明顯增加,故疥瘡常發生在人口密集機構,如 [[ 醫院 ]] 、安養院、監獄等等。在臺灣,疥瘡是醫院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群突發的最常見原因之一。疥瘡的主要病徵是患者會感到非常癢,在晚間或沐浴後尤為嚴重。皮膚表面可能會出現紅疹、線狀損痕或小水疱。通常會受影響的部位包括手指隙的皮膚,和手腕、肘部、腋窩、乳頭、下腹、外生殖器官、臀部及肩胛骨等。除嬰兒、幼童及免疫功能較弱的人士外,患者的面部及頭皮一般不受影響。挪威型疥瘡或結痂型疥瘡為一種病情較嚴重的疥瘡,可發生於長者、免疫力較弱的人士或殘疾人士。患者的皮膚會有顯著的鱗片及痂皮,內含大量的疥蟎及卵,指甲亦可能變厚及在指甲下出現碎屑。患者的面部及頭皮亦有機會受到影響。結痂型疥瘡的患者未必會出現痕癢和紅疹等典型的疥瘡病徵。此類型疥瘡具高度傳染性,因為可能會有數以千計的疥蟎寄生於患者身上;而典型疥瘡患者身上通常只有10至15隻疥蟎。
==流行病學==
疥瘡分布於全世界,在人群密集的環境傳播特別快速,如 [[ 護理之家 ]] 、長期照護中心、 [[ 監獄 ]] 、宿舍、 [[ 軍隊 ]] 等。流行病學上,疥瘡在全球各地皆有流行。全球多達300萬人受到感染。疥瘡在 [[ 冬季 ]] [[ 夏季 ]] 更常見,這是由於在冬季,疥蟎可以在較冷的溫度下存活更長的時間。疥瘡傳播,通常是透過人與人的直接接觸。小孩通常是被父母所傳染。在青壯年,傳播方式通常是性接觸引起。疥瘡的高危險族群是團體生活的軍隊、球隊、監獄、 [[ 安養中心 ]] 、護理之家,因此在這些地方生活的成員,是高危險群;而常常需要照顧安養中心住民的醫護人員、從業人員,也是高危險群。有經驗的醫療從業人員,接新患者時,可以先大略觀察一下患者的手指、手腕、甚至腳趾這些暴露在外面的皮膚,有沒有紅色一顆一顆凸起的 [[ 丘疹 ]] [[ 指甲 ]] 下方有沒有明顯角化,或是觀察患者,是不是一直在抓癢;接觸到高危險族群時,特別是已經有疥瘡個案的安養中心,都要特別留意,甚至提前做好預防措施。
由於疥瘡具有極高傳染力,醫護人員接觸到高危險族群,為了自我防護,需要戴手套後再接觸患者皮膚,要搬動病人時,把一件長袖外套反穿,背面穿到前面、拉鍊開在後面這種方式,讓自己身上會接觸到患者的衣服只有這件反穿的外套,每天回家前把這件外套脫掉,用塑膠袋封好帶走,回家後用超過六十度的熱水浸泡滿十分鐘後,再獨立清潔,隔天再換另一件外套進行隔離。真的接觸到疥瘡的患者,當然可以預防性投藥,就像家中成員得疥瘡,家人須一起治療一樣的道理。預防性投藥選用外用藥物Lindane, BB, Permethrin,脖子以下全身擦抹,這些外用藥物,難免會有些刺激性、神經毒性的問題,一直反覆的接觸,也需要評估風險。平常做好預防的習慣,一旦照顧到可能有疥瘡的患者,請皮膚科醫師確定診斷。在醫院工作的醫療從業人員,往往都是傳染病的高危險族群,醫療人員常常為了照顧患者,而忘了保護自己,衛生主管機關、病患本人、病患家屬,都應該重視醫療人員的職業安全,主管機關提供診斷以及藥物協助,患者本身及家屬不要隱瞞病情,有任何可疑的皮膚病灶,要找皮膚科醫師確診<ref>[http://www.derma.org.tw/index.php?sort_no=1557913144 醫院爆疥瘡群聚感染 聞癢色變的疥瘡怎治療和防護?]臺灣皮膚科醫學會</ref><ref>[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1/3811355 疥瘡]元氣網</ref>。
==傳染窩==
疥蟎會寄生在皮膚表層,以螯肢和足爪在角質層開鑿出隧道產卵,這些隧道會在皮膚表面呈現灰白或皮膚色的線,特別在皮膚皺摺處及柔軟的地方,包括手指間、腳趾縫、肩胛骨、手腕、手肘、腋下、腰部、 [[乳房| 乳頭 ]] [[ 陰莖 ]] 、臀部等,通常不會出現在顏面。但嬰幼兒感染時可能發生在 [[ ]] 部、 [[ ]] 部、 [[ ]] 部、手掌或腳底。
==傳染方式==
==潛伏期及可感染期==
第一次感染疥瘡約2至6週才會出現症狀,須注意的是即使患者尚未出現症狀也具有傳染力。若曾經感染疥瘡,約1至4天就會出現症狀。對於從未患過疥瘡的人,潛伏期約為2至6星期。至於曾感染過疥瘡的人,病徵則會早在感染後1 至4天內出現。受感染的患者即使沒有出現病徵仍有機會傳播疥瘡。感染後即使患者尚未出現症狀,也可能傳染其他人。在患者身上的疥 [[ ]] 與蟲卵全部清除前,皆具有傳染力。通常透過直接接觸患者的皮膚而傳播。患者的衣物和被服亦可能帶有疥蟎或卵子,繼而傳播此病;在家庭成員之間和院舍機構內傳播亦很常見。
==感受性及抵抗力==
1.備妥所必需的設備(酒精、礦物油、鋼筆墨水、手術刀片、載玻片和蓋玻片、顯微鏡)。<br>
2.找一個沒破皮的丘疹頂部帶有白或灰線處。將兩三滴墨水滴在丘疹上。5到10秒鐘後,用酒精擦拭該區域。油墨會滲入洞穴,被染色的溝狀線將顯而易見。墨水測試法便於正確識別溝狀穴,也是一個有用的刮皮膚輔助方法。<br>
3.將礦物油滴在病變的皮膚上,用刀片刮病變的皮膚或捏取拇指和食指之間 的區域皮屑。將檢體放在載玻片上,蓋上蓋 [[ 璃|玻]] 片,在顯微鏡下以10倍的倍率檢查(40倍更清楚)。蟎卵和氣泡很像,但蟎卵都是相同的大小,而氣泡的大小不同,輕壓玻片會改變氣泡形狀可區別。在結痂型疥瘡,刮皮膚可以看到大量的蟎蟲和蟲卵。<br>
===皮膚鏡===
===鑑別診斷===
常見的鑑別診斷是 [[ 濕疹 ]] 、癬、 [[ 異位性皮膚炎 ]] 、全身性 [[ 紅斑狼瘡 ]] 、類天皰瘡、丘疹性 [[ 蕁麻疹 ]] [[ 脂漏性皮膚炎 ]] 等。
==治療護理==
===衛生習慣與清潔消毒===
洗手時應以梘液及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或乾手機弄乾。必須將患者的衣物、毛巾和被服分開清洗。清洗時,水温須達至60°C或以上,時間不少於10分鐘,才可把疥蟎蟲及其卵子消滅。難以清洗的物品,則可放入密封 [[塑 膠袋 ]] 最少7天,方可繼續使用。建議提供個人專用的設備給受感染的患者使用。共同使用的設備應使用清潔劑清洗,才可再次使用。丟棄曾共用或疑似被污染的 [[ 面霜 ]] [[ 乳液 ]] 。所有疑似病人除依循標準防護措施外,須增採接觸隔離措施。疥瘡感染之病人,其主要照顧者、親密接觸者須同時接受治療;治療過程中,應確實依據醫囑執行治療行為。疑似或確定感染典型疥瘡的病人,建議優先安置於單人病室;單人病室不敷使用時,將感染疥瘡且合適的病人,集中安置(cohort)於同一病房。
===染病者隔離防護===
結痂型疥瘡感染的病人,應安置於單人病室隔離。 當病人完成疥瘡藥物治療期程,建議經皮膚專科醫師臨床診斷確定已不具感染性後,得以解除隔離或防護。除非醫療必要,病人在隔離期間,應限制病人於病室外的活動及轉送。主要照顧者也應限制不必要的病室外的活動,以避免交互傳染。清潔病人經常接觸的表面(如:床頭櫃、床旁桌、床欄、及其他病室內的 [[ 家具 ]] 等)及病室 [[ 地板 ]] 應每日使用清潔劑或1 :100 的稀釋 [[ 漂白水]](500ppm)清潔。清潔浴室或馬桶表面應每日使用清潔劑或1 :10 的稀釋漂白水(5000ppm)清潔。清潔時應使用該隔離病房專用或拋棄式的用具;清潔用具於使用完畢後應清消。訪客人數應有所限制。
疥瘡是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常見的一種傳染病,是接觸性傳染。群突發的原因常是初期診斷不易,常被誤診為濕疹、癬、異位性皮膚炎、丘疹性蕁麻疹、脂漏性皮膚炎等。等到皮膚病情較嚴重,懷疑是疥瘡時,常常已經造成群突發。因此當病人皮膚出現疹子時,醫護團隊要迅速會診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加以診斷。即使診斷不是疥瘡,仍要每天密切注意患者皮膚變化,皮疹沒有改善,甚至惡化時,需請皮膚科醫師再重新評估,並採接觸性隔離,直到患者皮疹改善為止。
疥瘡感染管制措施要依照疾管署指引嚴格執行。治療上的重點則是疥瘡感染的病人,其主要照顧者、親密接觸者、在診斷前有密切接觸病人的醫護同仁都須同時接受治療。這樣才能有效治療好病人並迅速結束群突發。
==藥物治療==
===抗組織胺藥===
外用permethrin 5%乳膏和口服ivermectin的毒性和療效相當,是合理的第一線藥。其它局部治療疥瘡藥劑包括苯甲酸芐酯(benzyl benzoate-jaline lotion,疥寧),crotamiton(ulex lotion,悠力素),六氯苯(gamma-benzene hexachloride,息疥),malathion,和 [[ 硫磺 ]] 油膏(sulfur inpetrolatum)。家人和密切交往的個人必須同時治療是疥瘡治療的成功的關鍵,以防止復發的困擾。搔癢― [[ 抗組織胺藥 ]] 可以幫助控制搔癢,即使治療痊癒後,因為蟎糞和卵過敏反應,搔癢仍可持續一到兩週。非鎮靜抗組織胺藥和鎮靜性抗組織胺藥是一樣有效。建議在白天可使用非鎮靜抗組織胺藥,在夜間則可使用鎮靜性抗織胺藥。在確定消滅蟎後,可使用中或高效皮質類固醇藥膏來控制搔癢。在嚴重的情況下,患者可以口服皮質類固醇prednisone從每日40至60毫克並減量使用一到兩週,症狀會逐步改善。如果已適當的治療,症狀仍繼續加重,應懷疑患者可能被再次感染。疥瘡最常見的合併症是感染,如發生疥瘡續發性膿皮病,應使用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有時疥瘡續發性 [[ 鏈球菌 ]] 感染會導致 [[ 腎小球 ]][[ 腎炎 ]] 。疥瘡性結節可以在消滅蟎蟲後持續存在。結節可以用局部類固醇進行治療兩至三週,如果局部皮質類固醇治療無效可使用病灶內注射皮質類固醇。使用triamcinolone (5 to 10 mg/mL) 治療,注射量只需使病灶處發白即可,通常約0.1毫升就足夠了。要注意的是外用皮質類固醇和病灶內皮質 [[ 類固醇 ]] 注射治療有可能引起皮膚萎縮的副作用。
===permethrin===
―在467例患者的臨床試驗發現,全身施藥28天,5%permethrin 或1%六氯苯有類似的臨床治癒率(91對86%)。permethrin比 [[ 六氯苯 ]] 神經毒性更小,適用於兒童,因此是優先選擇。permethrin被歸類為懷孕藥品風險分類等級B。使用時,患者應使用permethrin徹底從頸部按摩到腳底,包括在手 [[ 指甲 ]] [[ 腳趾 ]] 甲區的皮膚。三十克通常足夠一個成年人使用。幼兒和老年患者的髮際、 [[ 頸部 ]] 、鬢角、前額可能會受感染也需塗抹。在這些人群中,除了眼睛和嘴外,permethrin也可用於頭皮和臉部。塗抹後8~14小時應淋浴清洗。建議一到兩個星期後,permethrin再擦一次。permethrin的5%乳膏即使使用在小於一個月的嬰兒疥瘡也是安全且有效的。台灣沒有進此藥。
===ivermectin(伊維菌素)===
伊維菌素ivermectin,其半衰期約36小時,也可以成功的治療疥瘡[8]。隨機試驗發現伊維菌素200微克/公斤體重的單次治療比1%六氯苯的單次治療成效相同或更有效[9] ,但仍小於permethrin的單次治療成效。伊維菌素治療兩次的成效則相當於permethrin的單次治療治癒率[8] 。美國CDC建議使用伊維菌素200微克/公斤體重口服單次劑量與兩週後再次相同劑量,可作為外用permethrin以外的一個相等選擇。伊維菌素的優點是可口服,容易使用,不會引起皮膚炎,並增加順應性。一般說來伊維菌素治療的患者耐受性相當良好。但美國CDC不建議伊維菌素用在懷孕或哺乳期婦女,也不能用在體重不足15公斤的兒童,因其安全性尚未確定。
另外結節型疥瘡,局部治療反應通常不好,也建議使用伊維菌素。挪威疥也是伊維菌素的另一個適應症。但挪威疥的治療劑量要比一般疥瘡要多幾個劑量。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