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月津港

增加 2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月津港往東河岸處美麗的古厝.jpg|250px|缩略图|右|月津港往東河岸處美麗的古厝[http://www.yanshui.com.tw/custom_76345.html (圖片來源)]]]
===明清時期===
明代天啟元年(西元1621年), [[ 鄭芝龍 ]] 據臺時,鹽水臨海,大陸移民相繼到鹽水港口定居墾 。 [[ 鄭成功 ]] 為反清復明,安排其部將何積善及范文章率軍隊及眷屬到鹽水墾殖(今牛墟附近),開拓鹽水港附近地區,墾地務農,漸成聚落,清朝廷此時亦在此設立「大龜肉庄」;而後更與大陸 [[ 泉州 ]] [[ 廈門 ]] 等地進行貿易,一時成為興安平、鹿港並列的南臺灣水路交通要地。鹽水港因處水路糧道,在雍正時期已是大市鎮;加上乾隆期間由於倒風內海為急水溪和八掌溪帶來大量砂石淤填,變成河洲浮埔,住民乃擴墾新生地,規模更見擴大;迄 [[ 乾隆 ]] 二十七年(西元1762年)鐵線橋築成後,更成南北通衢。在17、18世紀倒風內海地形,在清朝時期鹽水不僅是貿易港,也是重要的軍事要地,巿街已闢建東西南北四城門,港邊建有護庇宮主祀 [[ 媽祖 ]] 。<BR>鹽水因有通船之便,市集漸次形成,往來諸羅與府城間,鹽水是必經之地,又是貨物轉運站,人口逐漸往鹽水聚集,而北方的八掌溪與南方急水溪沖刷而成的三角地帶,狀似新月,使鹽水又有「月津」、「月港」之稱,也因而有「一府、二鹿 、三 [[ 艋舺 ]] 、四月津」的俗話流傳下來。清道光末期,倒風內海為急水溪和八掌溪帶泥砂填積,海岸線逐漸東移,鹽水不再臨海,海港功能逐告喪失。清光緒11年(西元1885年)七、八月,本地瘟疫猖行,死亡人數眾多,加上急水溪又在此間泛濫,港口再度淤塞,鹽水港更趨衰弱。
===日治時期===
明治28年(西元1895年),日人在鹽水設有「鹽水港辦務署」及「鹽水港渡辦務署 」。臺南縣分臺南廳與鹽水港廳,鹽水廳所管轄範圍包括布袋庄、白河庄、新營街、柳營庄、前大埔庄、麻豆街、牛挑灣庄、鹿草庄等地,可見此時鹽水因為交通所帶來地位是相當高的。可惜在鹽水港淤積日趨嚴重的同時,水路交通沒落,再加上明治38年(1905)鹽水地方人士因擔心縱貫鐵路穿過鹽水,破壞當地風水,因此向日人提出反對鐵路的興建的意見,結果造成鐵路的興建轉往新營,鹽水也喪失了昔日的交通樞紐的地位。明治 42年(1909)鹽水地位再度降級,成為臺南新營郡轄下的的鹽水街。
58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