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紀州庵文學森林

增加 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紀州庵文學森古蹟.jpg |thumb |缩略图|紀州庵文學森古蹟[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223 照片來自]]]
''' [[ 紀州庵文學森林]]''' [[ 臺北市政府 ]] 文化局打造位於同安街底的「紀州庵新館」作為臺北市第一座文學專門藝文空間,於2011年6月起委託 [[ 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 ]] 經營。「紀州庵新館」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結合城南文學公園,提供讀者舒適宜人的空間,讓文友們可以在室內、戶外閱讀、寫作、喝茶、啜咖啡、與同好談天。讀者與書迷更可在這裡與心儀的文學家、評論者、出版人不期而遇。
「紀州庵」古蹟建築在日據時期曾為日式料亭,戰後轉為公教人員眷舍,位居城南,輻射出去,涵括鄰近的同安街、廈門街、金門街、牯嶺街,遠至師大與臺大學區,是臺灣戰後文學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場域。包括「藍星詩社」、《文學雜誌》、《現代文學》、《草原》、《大學》雜誌等的發源地,「中國文藝協會」、《國語日報》等文藝機構,純文學、洪範、爾雅、遠流等出版社, [[ 林海音 ]] [[ 林良 ]] [[ 余光中 ]] [[ 王文興 ]] 、隱地等,都在此拓展他們的文學理想。因此未來期待以「紀州庵」和「紀州庵新館」為核心與出發點,再現文學的歷史脈絡與寶藏。 <ref>[https://www.travel.taipei/zh-tw/attraction/details/223 紀州庵文學森林-台北旅遊網景點介紹]</ref>
===歷史沿革===
紀州庵文學森林簡介<br>
「紀州庵」初建於1917年,原為平松家族經營的日式料亭,因緊鄰 [[ 新店溪 ]] 畔,景色宜人,成為城南居民的生活重心。1950 年代,戰後的紀州庵轉為公務人員眷舍,小說家王文興曾居於此,《家變》的部分場景便源於此地。1970 年代起,純文學、爾雅、洪範、遠流等出版社也不約而同的在城南建立。
2004年,紀州庵遺址在臺大城鄉所與城南水岸文化協會努力下,被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2011 年,在古蹟旁建立新館,在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導下,委託文學團隊──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進行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紀州庵文學森林」目前涵蓋一棟透天獨立三層主建築,與修復完成的古蹟相互輝映。已舉辦千場以上的藝文活動,成為台北的文學基地。
歷史沿革<br>
紀州庵,同安街 107 號。 [[ 古亭捷運站 ]] 2 號出口出站後,循著路幅稍窄,缺少寬闊步行空間的同安街,一路往水源快速道路方向走去,在街尾可見一座天橋,在天橋旁榕樹林蔭處,以鋼骨浪版所圍蓋的建築物,就是紀州庵。登上紀州庵旁的天橋眺望,新店溪自公館方向溶溶洩洩而來,在中正橋前後轉了個彎向萬華方向而去。紀州庵依傍著大河,卻不見水天之遼闊,在堤防內隨著快速道路車輛疾駛的震動,晃動著歲月。
無獨有偶,散文家 [[ 王盛弘 ]] 在《十三座城市》也曾記下:「紀州庵是日據時代料理屋,原址原有八家,目前僅存一家,旁有民宅一戶,居住環境很簡陋;我透過鐵皮圍籬窺看建物內部,那態勢並非等著要維修,而根本就是放棄了,任其毀損、隳壞,好像不肖兒孫對待癱瘓老人家,只差沒有動手了結脆弱的生命跡象。」
蜿蜒的街、彎曲的河、命運曲折的老屋<br>
台灣,位處在大陸邊緣,始終是各種勢力所往來必經之途,因而總是在不同的時空中有著不同的名字。西元 1895 年,清光緒 21 年,明治 28 年,這三個不同的紀年,讓我們參照著百餘年前的台北,在那個歷史更迭的重要瞬間,大清帝國、 [[ 台灣 ]] 民主國、 [[ 日本 ]] 國,短短的幾個名字,在這個片刻起落,平松德松,這個來自日本關西和歌山地區的年輕人,與岳家的場喜兵衛以及他的妻子,跟著日本軍隊占領台灣的腳步來到這個陌生的海島,這個新占領的淘金地。
1897 年,日軍占領全台的軍事行動仍在推進,然而台北城這頭的各項建設規畫工作卻已展開。那年 [[ 平松德松 ]] 在台灣第一份事業:「紀州庵」開業了,在台北這個異地,以家鄉命名自己的料理屋。紀州,約莫是今天日本和歌山縣一帶,位於 [[ 紀伊半島 ]] [[ 大阪市 ]] 南方,是關西地區南端的一個地方。雖然紀州位處關西,然而紀州庵卻是以關東料理為主,且紀州並沒有特殊的代表料理,細想平松取名的緣由,也許並非是要凸顯料理的地方性,倒是可能想藉由「紀州」一名來緬懷自己的故里,這也可從平松家族自台返日後,仍回到原鄉定居可以窺知。
在家族的分工上,平松德松將紀州庵本店委由其長子泰藏、三子重雄經營;二子榮和四子勝治協助分店經營,1937 年至 1938 年間長子泰藏去世後,整個家族與事業的重心就逐漸遷徙至支店,本店也在不久之後停止營業(1939~1940 年)。隨著太平洋戰爭日趨緊張,紀州庵支店也於戰爭期間停止營業,原本提供遊賞或舉辦餐宴的庭園和建築因為城內的醫院遭美軍轟炸毀損,成為暫時安置傷患之處所。1945 年, [[ 太平洋戰爭 ]] 結束,日軍戰敗,紀州庵又臨時地作為日人暫居所,戰後未被遣送回國的部分日人被安置於此。風光一時的紀州庵也隨著平松家族離開而逐漸被人遺忘。
除了建築物因使用者不同而轉變外,新店溪河畔的風光與活動也隨著都市發展而轉變。在日據時期,紀州庵鄰近的廈門街與川端橋(今 [[ 中正橋 ]] )一帶,已是重要的休閒場所,除了料理屋之外,也是戲水休閒的地方,從平松家經營的出租小船可見一斑。光復之後,新店溪在廈門街底往東到紀州庵的這一段河岸,仍是市民平日休閒重要的去處,如「螢橋游泳場」。按照舒國治在《水城臺北》對此地的描述,遊人可搭 5 路、13 路、18 路公車,過螢橋與萬新鐵路來到新店溪畔,或可租一席帆布躺椅,欣賞河景,或在河畔的「廣寒宮」聽聽反共歌曲、流行歌曲。
2013 年 1 月,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開始紀州庵古蹟的修復工程,歷時一年餘,2014 年 5 月 25 日,「紀州庵」古蹟正式開幕。
===古蹟再造 ===
修復完成後的「紀州庵古蹟」,保有離屋原有料理屋使用的格局,室內五間分別為十二疊間的空間,合併為 60 疊約 30 坪榻榻米的大廣間(人數上限為 93 人),為國內少見的日式建築類型。2014 年 4 月,臺北市文化局委託 [[ 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 ]] 規劃文學推廣活動,使文學結合人文、飲食、戲劇、旅遊等主題,邀請國內外優質藝文團隊駐館表演、開設工作坊及講座,讓文學走入生活,貼近大眾。
3F / 紀州庵講堂<br>
方正寬敞的獨立空間,光線明亮。仿古式桌椅,提供安靜且優雅的學習場域。為經典人文課程、演講、研習、讀書會最合適的場域,在寧靜雅致的空間,共創人文新視野。可容納 30 ~ 45 人。場地租借請至網頁上方,申請專區查看<ref>[https://kishuan.org.tw/aboutus_detail13.htm 紀州庵-館舍空間介紹]</ref>
 
 
===開館時間===
週二~週日 10:00~18:00,週五延長至21:00
===交通 ===
捷運- 古亭站 2 號出口,步行 10 分鐘<br>
公車- [[ 強恕中學 ]] – 253、297、673<br>    [[ 河堤國小 ]] – 297、671、673<br>
開車- 近水源快速道路旁有民營停車場<ref>[https://kishuan.org.tw/aboutus_detail14.htm 古蹟紀州庵離屋介紹]</ref>
新館開放時間<br>
週二~四、日:10:00-18:00、週五、六:10:00-21:00
 
茶館營業時間<br>
8,29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