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增加 14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 (简称中国航天员中心),位于 [[ 北京市 ]] 海淀区圆明园西路1号北京航天城,是 [[ 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 ]] 直属单位,负责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工作。它是继 [[ 俄罗斯 ]] 加加林训练中心、 [[ 美国 ]] 休斯敦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 [[ 航天员 ]] 科研训练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英雄成长的摇篮”,中心座右铭是“以这里走向太空”。
==简介==
1958年,中国开始航天医学工程研究。当时, [[ 钱学森 ]] [[ 赵九章 ]] 等受中国科学院委托成立“ [[ 中国科学 院581 院]]581 组”,下设高空生理研究组,研究“火箭飞行中的生物生命保障系统研制与训练”课题。1960年,高空生理研究组扩建成宇宙生物研究室,开展 [[ 宇宙生物学 ]] 研究,并建成一系列实验室。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医学科学院也从事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文革期间,1968年钱学森在筹备飞船总体设计室时,向国防科委打了个报告,建议成立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经国防科委批准,1968年4月1日,中国科学院、 [[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有关单位在北京联合组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当时称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〇七研究所,简称“五〇七所”,隶属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该所编制定员1265人,何权轩任所长,朱玉任政委,霍俊峰、陈信、石云峰任副所长。此后3年间,研究所不停迁址,1969年从北京大学昌平分校迁至北京工业学院,1970年迁至北京农业大学旧址。1971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批准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建设专门的科研区。研究所随后建成实验区。1978年12月,北京农业大学要迁回原址,研究所乃在驻地搭起33座帐篷,领导机关搬进帐篷办公,同时坚持科研生产。1986年6月25日,研究所实验楼建成,从此研究所有了自己的固定地址。
1970年, [[ 中央军委 ]] 批准“曙光”1号载人飞船研制任务,计划用10年将中国首位 [[ 航天员 ]] 送上太空。这就是“714”工程。研究所参与了该工程的研究任务,直到1978年该工程下马。1981年后,研究所启动载人航天技术跟踪研究、 [[ 人体科学 ]] 研究、卫星搭载生物研究等。在国家“863”航天高科技概念论证及项目研制中,研究所为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论证作出贡献。1990年10月,中国“尖兵”1号 [[ 卫星 ]] 用研究所研制的生物舱搭载小白鼠进行8天轨道飞行,这是中国第一次高等动物太空飞行试验。1992年1月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研究所承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7个大系统中的航天员系统以及飞船系统中的 [[ 环境 ]] 控制与 [[ 生命 ]] 保障分系统任务。
2005年,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是中国载人航天领域 [[ 医学 ]] [[ 工程 ]] 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主要参加单位之一,承担航天员选拔训练、医学监督、医学保障、航天服与 [[ 航天食品 ]] 研制、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研制、大型地面模拟试验和训练设备研制等任务。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招收 [[ 硕士 ]] 研究生,截至2015年有“人机与环境工程”、“ [[ 特种医学 ]] ”两个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截至2005年,该中心有3个科研区和2个生活区。该中心同时拥有中国各航天员肖像、签名及历次载人航天标志的 [[ 商标 ]] 权。
2008年,经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 相关组织批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国家天文台 ]] 将1997年1月2日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航天员中心星”,编号为35313。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原先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在深化 [[ 国防 ]] [[ 军队 ]] 改革中,2016年1月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组建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转隶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成为该部直属单位。
275,7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