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邓小平理论

增加 11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邓小平理论'''是以 [[ 邓小平 ]] 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 [[ 马克思主义 ]] 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 [[ 中国 ]][[ 共产党 ]] 获得的与 [[ 苏联 ]] 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File:邓小平理论1.jpg|缩略图|[http://img.ifeng.com/res/200910/1001-121052_225_1.jpg 原图链接]]]
*中文名:邓小平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体现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各种讲话、报告与会议决议之中。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由此得名。该会议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 [[ 党章 ]] 中,成为其指导思想之一。<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478104/1cd3g33lOczOuzuSeC0zYYnIs-YLZmcKIoVWJoyKAuI52MoG9FOety9Azv9lFd1NtDEumKrfXywqNeyviY8-HdN2k4m4i7Y_NdGreIL_lQ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资料中心,引用日期2013-05-09] </ref>
==理论实质==
邓小平理论是一场以“ [[ 实事求是 ]] ”为精神实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产生或引用的旨在打破精神桎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总汇。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在80年代施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密不可分。
不过邓小平理论被一些过“左”思想或教条主义的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称为修正主义理论,他们指责邓小平理论的其政策是剥削无产阶级,使资产阶级兴起。问题在于改革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融入“私有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进而达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这正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当然也要保证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必须自始至终占有统治地位。要坚持 [[ 四项基本原则 ]] ,保证国家不会和平演变成资本主义,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及其思想。<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478104/b4ddSR_HHjKp50bIygXQ37Xx1m8fP7NoXe1AvT26akjjrovABioHOTtCZ_-gvhWdvq_QLSTIxv3b9EQLNUUwFwEQqY1Ki48zZp86yjSQhw 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引用日期2013-05-09] </ref>
==主要内容==
[[File:邓小平理论2.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a044ad345982b2b73890887332adcbef76099b7e?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4MA==,xp_5,yp_5 原图链接]]]
===内容概述===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 #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 #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 # 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 # 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 [[ 祖国统一 ]] 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 [[ 军事 ]] 、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 [[ 科学体系 ]] ,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政治理论===
[[File:邓小平理论3.jpg|缩略图|左|[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a686c9177f3e670979717cbb3ac79f3df8dc5504?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xODA=,xp_5,yp_5 原图链接]]]
邓小平认为为了完善体制,需要做到党政分开。
长期以来中国对于“执政党”理念的误解是造成党政长期不分的原因。举 [[ 美国 ]] 的例子,共和党在美国执政,但这并不表示共和党中央机关可以干预联邦政府的运作,政府和党负担的是不同的职能。由于长期以来党政不分使得中国各级政府、党委运行效率低下,政府职能不明确等弊病。
邓小平认为应该适当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经济理论===
邓小平主张恢复市场的功能。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不利于调动人民劳动的积极性,同时统购统销的方法不是按照需求,而往往是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进行分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非常重要的上游资源产品的价格总是被压低,以便使下游产业获取利润,而在市场定价下面,这种情况将会得到改观。
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并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邓小平说, [[ 资本主义 ]] 也有计划,大萧条时期不少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经济的计划性。邓小平认为在本质上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是是否存在剥削。因而邓小平坚持公有制占主导,凡是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集体企业都属于公有制成分。同时邓小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人成了私营业主,邓小平认为他们属于 [[ 剥削阶级 ]] 。此外邓小平允许外资投资中国,邓小平在经济理论方面的另外一大贡献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丧失了自主性,对人才以及资源的不合理运用造成了企业效率低下,利润率难以提高,科技含量也始终很低,因此邓小平希望建立和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相似的股份制企业制度。
===军队建设理论===
邓小平在继承前人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具体国情、军情创建了新时期 [[ 军队 ]] 建设理论,这一理论是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新时期军队建设要以现代化为中心,注重质量建军,走精兵强国之路,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提高后勤保障能力。这一理论对中国新时期军队建设起着决定性影响。
===十四大===
1992年, [[ 江泽民 ]] [[ 中共十四大报告 ]] 中,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中历史必修3)。并且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478104/1cd3g33lOczOuzuSeC0zYYnIs-YLZmcKIoVWJoyKAuI52MoG9FOety9Azv9lFd1NtDEumKrfXywqNeyviY8-HdN2k4m4i7Y_NdGreIL_lQ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资料中心,引用日期2013-05-09] </ref>
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 香港 ]] [[ 澳门 ]] [[ 台湾 ]] 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体系和内在逻辑。第一条是思想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全部。第二条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和立论基点。第三、四、五、六、七条着重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在党的路线上的集中表现。其中又突出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还突出讲了生产力标准,这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第八条专门论述了运用这一理论,实现党的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条讲“一国两制”,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
==历史背景==
一种科学理论的诞生,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的。邓小平理论所以能够出现在当代中国,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伟大领袖 ]][[ 毛泽东 ]] 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 [[ 共产党宣言 ]] 》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它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付出了很大代价换来的,对于形成正确的理论是十分珍贵的。
==指导意义==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 [[ 泽东思想 ]]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使我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前夕,是这一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
1976年粉碎“ [[ 四人帮 ]] ”的胜利,把我们党和国家从危难中拯救出来。但是,“ [[ 文化大革命 ]] ”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的后遗症还很严重,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还未走上正确的轨道,百废待兴。为了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党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通过这场讨论,我们党从“ [[ 两个凡是 ]] ”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任务;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决议在系统总结三十二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十点经验。这十点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
*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
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二大报告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 [[ 高度民主 ]] ”、“ [[ 高度文明 ]] [[ 三位一体 ]] ,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建设一起抓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改革开放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强调实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更加全面。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提出了清晰的基本框架和实现的总体规划,不仅使我们有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而且对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
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 [[ 党的十五大 ]] 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且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了党章。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和命名。
从以上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我们党能够形成邓小平理论,是来之不易的,它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香港回归对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何在==
[[ 香港 ]] 回归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是: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 [[ 祖国统一大业 ]] 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香港回归,对解决澳门,台湾问题具有率先示范的作用;
42,5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