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奎寧

增加 340 位元組, 4 年前
歷史
===取自金雞納樹的樹皮===
[[File:金雞納樹皮.jpg|260px|thumb|有框|右|羥氯喹原料-金雞納樹皮。[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podcasts/chloroquine-and-hydroxychloroquine/4011414.article 原圖鏈接]]]
耶穌會的弟弟Agostino Salumbrino(1564–1642),受過訓練的藥劑師,住在利馬,為此目的,使用金雞納樹的樹皮觀察了蓋丘亞族。儘管其治療瘧疾(和瘧疾引起的寒戰)的效果與其控制嚴酷寒戰的效果無關,但它是對抗瘧疾的成功藥物。薩盧姆布利諾(Salumbrino)第一次抓住機會,向羅馬發送了少量用於瘧疾治療的藥物。在隨後的幾年中,金雞納樹皮(被稱為耶穌會的樹皮或秘魯樹皮)成為從秘魯運到歐洲的最有價值的商品之一。當查爾斯二世國王在17世紀末用奎寧治好瘧疾後,在倫敦開始流行。直到1940年代,它仍然是首選的抗瘧疾藥物,直到其他藥物取代為止。
奎寧在歐洲人對非洲的殖民統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說奎寧是非洲不再被稱為“白人墳墓”的主要原因。一位歷史學家說:“奎寧的功效為殖民者提供了新的機會,湧入黃金海岸,尼日利亞和西非其他地區。”
金雞納樹仍然是奎寧的唯一經濟實用來源。但是,在戰時壓力下,對其合成生產進行了研究。美國化學家R.B. Woodward和W.E.於1944年完成了正式的化學合成。打er。從那時起,已經實現了幾種更有效的奎寧全合成,但它們在經濟上都無法與天然來源的生物鹼分離而競爭。第一種合成的有機染料,紫紅色,是威廉•亨利•珀金(William Henry Perkin)於1856年嘗試合成奎寧時發現的。奎寧的紫外線吸收峰在350 nm左右(在UVA中)。熒光發射峰在460 nm附近(亮藍色/青色)。奎寧在0.1 M硫酸溶液中具有強熒光性(量子產率〜0.58) <ref>[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podcasts/chloroquine-and-hydroxychloroquine/4011414.article 氯喹和羥氯喹]chemistryworld化學世界</ref>
==作用機理==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