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司母戊鼎

增加 2,76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司母戊鼎的名字也是根据鼎内的铭文所确定的,鼎内有铭文“司母戊”三个字,因此而得名。很多人会问,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有人改名为后母戊鼎。我们知道商代是使用[[甲骨文]]的,但是大多数的人不知道的是甲骨文的很多字是不分左右的。因此很多字无论向左向右,都是一个字,比如下图中的甲骨文:: <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09042</ref>
==文物特征==
1939年於[[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釋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婦妌。該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后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后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后母戊鼎的提手文飾同樣精美。
2011年3月6日,[[央視]]《新聞30分》主持人在播報新聞時,將「司母戊鼎」讀成「后母戊鼎」。[[國家博物館]]網站2011年12月18日曾回應:「此[[鼎]]初始被定名時,專家釋讀其上銘文為『司母戊』,隨著更多同時期[[青銅器]]被發現,目前專家多認為應釋讀為『后母戊』。但由於中小學歷史課本的廣泛宣傳,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稱更為有名。」[[ 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田凱]]介紹說,一直以來,人們都稱之為「司母戊鼎」,隨著一些考古學家對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認為應改名為「后母戊鼎」。如果多數專家認為名字應該改,博物院會適應大眾的需要。<ref>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6kgzpl.html</ref>
 
==文物特征==
[[File:V2-4e3613134765889a8a69dc5035a8097e 720w.jpg|缩略图|后母戊鼎 [圖檔來源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909042] ]]
後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為後配),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緣飾[[饕餮紋]],均以[[雲雷紋]]為地。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凹弦紋。
 
腹內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字型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該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亦是已發現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
 
==鑄造工藝==
後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十分復雜。根據鑄痕觀察,[[鼎]]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身共使用8塊陶範,每個鼎足各使用3塊陶範,器底及器內各使用4塊陶範。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而且,製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製陶範、合範灌註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此外,經[[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淀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後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
 
===作用===
考古工作者通過對有關[[青銅器]]的研究,以及[[甲骨文]]中的記載,認為在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三個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以及根據銘文可知,後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兩個兒子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親婦妌而製的。
 
==申遺行動==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術部申報“泥範鑄作工藝研究”課題,並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範鑄作工藝初步鑄成原大司母戊鼎。為籌備殷墟申請聯合國“世遺”評估行動,中國歷史博物館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運回安陽殷墟博物館一同展覽近四個月。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當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軍搜掠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吳培文被增補為[[安陽市政協委員]]。
== 參考資料 ==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