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米格-23

增加 4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米格-23.jpg|350px|缩略图|右|<big>米格-23</big>[http://news.cctv.com/20090315/images/1237094082835_xinsrc_23204052309046251458112.jpg 原图链接][http://news.cctv.com/military/20090315/103190.shtml 来自 中国中央电视台 的图片]]]
''' 米格-23 ''' 战斗机(俄语:Микоян и Гуревич МиГ-23)是 [[ 苏联 ]] 米高扬-格列维奇飞机设计局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一种可变后掠翼多用途超 [[ 音速 ]][[ 战斗机 ]] 。是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国土防空部队的主要装备。北约代号鞭挞者(Flogger)。
==研制历史==
在越南战争中,苏联空军与华约空军意识到,自己装备的米格-21战斗机火力与航程并不十分理想,同时装备的苏-15截击机也只能承担单纯的高空拦截作战。他们要求装备一种多功能的作战平台,以在与北约空军F-4、F-104战机的对抗中取得优势。
米高扬-古列维奇飞机设计局(今米格-莫斯科飞机科研生产联合体)接到任务,要求 [[ 设计 ]] 一种新型多用途战斗机。该项目的总 [[ 设计师 ]] 是阿尔乔姆·伊·米高扬与R·A·别利亚科夫。主任设计师是A·A·安德烈耶夫、V·A·拉夫罗夫与G·A·谢多夫。米格-23是阿尔乔姆·伊·米高扬生前的最后一件设计作品。
1967年6月10日,编号231的米格-23原型机(设计局编号23-11)首机开始试飞,在米高扬设计局首席试飞员A·V·费多托夫的驾驶下进行了16°后掠翼的实验。同年7月9日的试飞中,米格-23成功实验了后掠翼的三种倾斜角度。在后来的试飞中,米格-23成功在机翼后掠72°时达到1.2马赫。在试飞过程中米高扬重新设计了米格-23的 [[ 机翼 ]] ,增大了翼面积。
1968年11月6日,在97次试飞后,米高扬签发了试飞总结报告。至此米格-23的设计工作基本完成。
==生产==
1968年,米格-23开始由莫斯科劳动旗帜工厂(今米格-莫斯科飞机科研生产联合体)与伊尔库茨克工厂(今 [[ 伊尔库茨克 ]] 飞机科研联合体)批量生产。1969年装备苏联空军歼击-轰炸航空兵。米格-23于1984年停产。米格-23总共生产了6000多架,其中莫斯科劳动旗帜工厂生产了4278架,为 [[ 世界 ]] 上生产数量最多的第三代战斗机(按照俄罗斯标准)。
[[ 印度 ]] ,购买了米格-23与米格-27的生产许可证,可在本国工厂自行组装。
249,0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