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國會議事堂

增加 5,037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國會議事堂'''<br><img src="https://s3-ap-northeast-1.amazonaw…”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國會議事堂'''<br><img src="https://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thegate/2019/06/12/11/29/50/National-Diet-Building-Exterior.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thegate12.com/tw/article/7 圖片來自The Gate]</small>
|}
'''國會議事堂'''是[[日本]][[國會]]所在地,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永田町]]一丁目,占地面積約為7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5.5萬平方公尺。竣工於1936年([[昭和]]11年),當時名為'''帝國議會議事堂'''。 其左側為[[眾議院]],右側為[[參議院]](舊[[貴族院]])。建築物呈左右對稱,但是兩院管理的範圍並不均等,中央前庭、中央大廳、休息室與中央塔樓都由參議院負責管理。

== 建築物構造 ==
整幢樓是一座近代式樣的白色宏大,建築中間部分突起,呈[[金字塔]]尖頂,共9層,高65.5公尺,左右兩側對稱,各成[[長方形]]狀。 左面為眾議院,右面為參議院,各高3層。

在議事堂的正門內,立有[[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板垣退助]]的銅像。 議事堂的周圍有[[首相官邸]]、議員會館、記者會館和國會圖書館等。

== 建築物結構 ==
議事堂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貼花崗岩。除中央塔外,其餘部分為地面以上3層,中央塔為4層,到中央塔頂部共有9層,外牆以[[花崗岩]]裝飾,其他材料也幾乎採用純[[國產]](除了門鎖、彩色玻璃)。

總建築面積為53,466平方公尺。 從正面望去,左側為眾議院,右側為參議院(原貴族院)。整個佔地大致為[[長方形]],,前端為開闊的庭院及[[汽車]]過道,兩院後方為各自的[[事務局]]或委員會辦公室等附屬建築。

*結構;鋼筋混凝土(地上3層(中央塔4層),地下1層)

*寬;206.36公尺

*深:88.63公尺
*高:20.91公尺(中央塔:65.45公尺)

== 歷史沿革 ==
現在的國會議事堂,竣工於1936年([[昭和]]11年)。 然而其建設計劃早在明治時期就已開始。


1881年(明治14年)10月、[[明治天皇]]頒“[[設國會詔]]”,4年后成立的[[伊藤博文]][[內閣]]在1890年(明治23年)計畫設立[[帝國議會]],為此開始籌建召開國會的議事堂建築。但是,從設計初始,議事堂的建設就因為財政拮倨而陷入困境,因此只能先建設臨時議事堂。首個臨時議事堂位於[[內幸町]](现在的[[霞關]]一丁目,[[經濟產業省]]大樓附近)。

首個臨時議事堂於第一屆帝國議會召開前夜1890年(明治23年)11月24日方完成,但在次年1月20日淩晨突發火災,毀之一炬。 為此,政府緊急修建了第二個臨時議事堂,並於同年10月竣工。 另外,1894年(明治27年)8月,[[甲午戰爭]]爆發,[[戰時大本營]]遷至[[廣島]],與此同時,帝國議會也曾經一度離開臨時議事堂,遷移到廣島召開。

1906年(明治39年),政府決定修繕第2個臨時議事堂並籌建正式的議事堂,進入[[大正]]時代后,開始公開徵集設計方案。

在118個候選設計中,最佳方案由[[渡邊福三]]奪得。因此,最終建設方案很大程度上參考了渡邊的設計,1920年(大正9年)1月30日,[[原敬]]首相等政府要員在位於[[永田町]]的議事堂建地舉行了[[奠基]]儀式。

第2個臨時議事堂在建造過程中,幸運地躲過了1923年(大正12年)的[[關東大地震]],但是卻在1925年9月18日因工人不慎失火而被燒毀。為此,政府不得不決定臨時建造第3個臨時議事堂,同時進一步推遲新議事堂的建造計劃。為了趕上同年12月召開的[[帝國]]議會會議,第三個臨時議事堂僅用了3個月就竣工落成。

經歷了多次的劫難,永田町的帝國議會議事堂終於在1936年11月7日,即舉行奠基儀式17年後宣告建成。作為國家重點工程,議事堂的幾乎所有建築材料都採用[[國產]],總造價為2,580萬日圓,如以現在的[[貨幣]]計算,相當於數千億日元。

二戰結束後,[[日本國憲法]]獲頒布,國會取代帝國議會成為[[日本]]的最高權力機關,因此國會議事堂也成了其權威的象徵。另外,戰後議事堂周圍的[[國有土地]]逐漸轉為眾議院和參議院管轄,[[私有土地]]也被大量收購,用於建造國會和各政黨有關的建築物,議事堂所在的永田町也因此被視為[[日本政治]]的[[中樞]]。



==參觀訪問==
國會議事堂是[[東京]]的著名[[觀光景點]]。每年有眾多的畢業旅行學生和團體觀光客選擇其為旅遊景點。現在,參議院在不舉行正式會議的普通日子里,對外開放,但眾議院曾有過除了有國會議員介紹之外不對外開放的時期。

== 外部連結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208083553/http://www.sangiin.go.jp/japanese/70/70.htm 『議事堂竣工70周年』] 
2,3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