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刘敏 (蜀汉)

增加 14,852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东亚男性历史人物 |名称 = 刘敏 |身份 = 三国蜀汉官员 |国家 = 蜀汉 |时代 = 三国 |主君 = 刘禅 |官职…”
{{东亚男性历史人物
|名称 = 刘敏
|身份 = 三国蜀汉官员
|国家 = [[蜀汉|蜀汉]]
|时代 = [[三国|三国]]
|主君 = [[刘禅|刘禅]]
|官职 = [[侍御史]]→右护军兼偏将军→汉中都督左护军兼扬威将军→[[中书侍郎]]→[[蜀郡]]太守
|封爵 = 云亭侯
|祖籍 = [[徐州 (古代)|徐州]][[彭城郡]]
|出生日期 = 不详
|出生地点 = [[荆州 (古代)|荆州]][[零陵郡]]泉陵县
|其他亲属 = 曾祖父[[刘绰]]<br />祖父[[刘优]]<br />表兄[[蒋琬]]
}}

'''刘敏'''({{bd|?||?|catIdx=L刘}}),[[中国]][[三国|三国时代]]的[[蜀汉|蜀汉]]官员与[[书法家]]。[[荆州 (古代)|荆州]][[零陵郡]]泉陵县(当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零陵区]])人{{refTag|name=蜀书14|1=《三国志·蜀书十四·蒋琬[[费禕]][[姜维]]传·蒋琬》:「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封安阳亭侯。......加为大司马。」}}。原先他的祖先为[[徐州 (古代)|徐州]][[彭城郡]]人,后来整个家族迁居到零陵生活。祖父[[刘优]]于[[汉献帝|汉献帝]]在位时,官至[[尚书仆射|尚书右僕射]]{{refTag|name=万姓58|1=《万姓统谱·卷五十八·下平声·十一尤·刘》:「刘优,零陵人。其父绰,本彭城人,为零陵太守,因徙家焉。优少有隽声,举孝廉。献帝时,为侍御史,迁御史大夫,再迁尚书右僕射。朝纲无所不总,台阁为之肃然。」}}{{refTag|name=集解14|1=《三国志集解·蜀书十四·蒋琬费禕姜维传》引《永州府志》:「刘优,零陵人。父绰,彭城起家,出补零陵太守,遂家焉。优少有儁声,举孝廉。献帝时,为御史大夫,迁尚书僕射。孙敏,弱冠与蒋琬俱知名,举孝廉。后主刘禅时,除侍御史,纠察名实,廷中称当。以功封云亭侯,加中书侍郎,拜成都尹。」}}。表兄[[蒋琬]]也与他同为侍奉刘禅的蜀汉官员,曾担任过[[大司马]],更受封为安阳亭侯{{refTag|name=蜀书14}}{{refTag|1=《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延熙 (蜀汉)|延熙]])二年春三月,进蒋琬位为大司马。......(延熙九年)冬十一月,大司马蒋琬卒。」}}。刘敏自成为孝廉起,担任许多官职,又协助[[王平]]破敌,而立功封侯。在众多[[纪传体]]史书中,其传记被作为《[[三国志]]》卷四十四〈蒋琬[[费禕]][[姜维]]传〉的附传,另在同样蒐录于《三国志》的卷四十〈[[刘封|刘]][[彭羕|彭]][[廖立|廖]][[李严|李]][[刘琰|刘]][[魏延|魏]][[杨仪|杨]]传〉注文与卷四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的内容,皆可以查阅到他的事蹟。

== 家世 ==

在传到刘敏的曾祖父为[[刘绰]]这一代以前的历代祖宗,都一直居住在[[徐州 (古代)|徐州]][[彭城郡]]。等到刘绰受朝廷拜为[[零陵郡|零陵]][[太守|郡守]]时,整个家族才从彭城郡迁居到零陵郡生活,也在定居后生下儿子刘优。刘优在少年时的名声十分良好,而被推举为[[孝廉]],也于汉献帝在位时,先后担任侍御史、[[御史大夫]]和尚书右僕射{{refTag|name=集解14}}{{refTag|name=万姓58}}。另外,刘敏的家族与同郡人士蒋琬的亲戚,结为姻亲关係{{refTag|name=蜀书14}}。

== 官宦生涯 ==
=== 早期 ===

刘敏在年龄二十岁左右时,与表兄蒋琬成为享有名声的人,并受推为[[孝廉]]{{refTag|name=集解14}}{{refTag|name=蜀书14}}。[[建兴 (蜀汉)|建兴]]年间,以侍御史的身份从官员的名誉与功过中,进行相关的举发和督察时,丝毫没有危害任何无辜人士,而得到众多朝廷官员的讚赏{{refTag|name=集解14}}{{refTag|name=万姓581|1=《万姓统谱·卷五十八·下平声·十一尤·刘》:「刘敏,优孙,善草书,举孝廉。帝禅时,除御史,纠察名实,不枉无辜。为扬威将军,魏遣曹爽侵蜀,敏率兵迎敌。会费褘至,魏军退,以功袭封云亭侯。后加中书侍郎,出入禁掖,见者改容。拜成都大尹,政化行洽。」}}{{noteTag|1=按[[卢弼]]在《三国志集解》引用《永州府志》的内容中,有提起刘敏任扬威将军前,曾担任过侍御史,并指出是于刘禅在位时就任{{refTag|name=集解14}}。又按由洪武雄主持的《〈三国职官表〉蜀汉部分考释》一文所示,改任扬威将军时的当下官职为[[偏将军]],且同时也任右护军{{refTag|1=洪武雄主持:《三国职官表》蜀汉部分考释,第48页。}}{{refTag|name=蜀书10注|1=《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李严》[[裴松之]]注引[[诸葛亮]]《公文上尚书》:「......輙与......行右护军偏将军臣刘敏......輙解平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refTag|name=蜀书10|1=《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李严》:「(建兴)八年......(李)严改名为平。(建兴)九年......(诸葛亮)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refTag|name=蜀书3|1=《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建兴)九年......秋八月,都护李平废徙梓潼郡。」}}。加上,文中列出其生前担任的所有官职裡头,在建兴年间任右护军兼篇将军之前,就没再出现任何官职名称{{refTag|1=洪武雄主持:《三国职官表》蜀汉部分考释,第138页。}},以及建兴为刘禅即位后的第一个年号{{refTag|1=《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章武]])三年......五月,后主袭位于[[成都]]......改元(为建兴)。」}}。因此,证明刘敏在建兴年间,任右护军兼偏将军前,曾就任侍御史。}}。后来,改任右护军兼偏将军,也在建兴九年(231年)与[[诸葛亮]]等多位蜀汉官员,连署上书要求朝廷罢免[[李严]]的官爵{{refTag|name=蜀书10注}}{{refTag|name=蜀书10}}{{refTag|name=蜀书3}}。

=== 破敌立功 ===

{{main|兴势之战}}

[[延熙 (蜀汉)|延熙]]六年(243年),镇北大将军[[王平 (三国)|王平]]二度成为[[汉中]]都督时,刘敏迁为汉中都督左护军兼扬威将军,派往到汉中协助王平做好镇守的任务{{refTag|1=《三国志·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王平》:「(建兴)十五年,进封安汉侯,代[[吴壹|壹]]督汉中。延熈元年,大将军蒋琬住沔阳,平更为前护军,署琬府事。六年,琬还住涪,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refTag|1=《三国志·蜀书十四·蒋琬[[费禕]][[姜维]]传·蒋琬》:「刘敏,左护军、扬威将军,与镇北大将军王平俱镇汉中。」}}{{refTag|1=洪武雄主持:《三国职官表》蜀汉部分考释,第85、94、181、186页。}}。隔年[[农曆二月|二月]],[[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十万名的兵力往[[汉川]]攻打时,其前锋部队已达到骆谷。当下,汉中守军不到三万人,使在场将领感到惊慌,于是其中有人受双方兵力的差异极大,而提议先採取坚守二座城池、再以开城门使敌军入城来等候援军的报到。不过,王平认为这项计画难以执行,而提出受他作为后援之下,先派遣刘敏与[[参军]][[杜祺]]{{refTag|name=集解13|1=《三国志集解·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杜参军,杜祺也。见李严传注。」}},一同据守兴势山,再等到敌军攻进黄金县时,自己率兵下山阻抗他们的前进,好让援兵有充分时间能赶来救援。同样地,反对守城的刘敏认为男女仍遍布四方田野,且正耕耘的粮食堆积于田间。假如任由敌军侵入更深处,会造成我方的不利。所以,刘敏赞成王平的想法,就即时率兵与王平占领兴势山,更连绵不断地安置到有一百里多远的旗帜队形。过了一会儿,大将军费禕与涪县地方军终于从成都赶来协助,促成曹爽只好採取撤军返回曹魏。战争结束时,刘敏凭藉在这场战役立下的汗马功劳,而受封为云亭侯{{refTag|1=《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齐王纪》:「([[正始]])五年春二月,诏大将军曹爽率众征蜀。」}}{{refTag|1=《三国志·蜀书十三·黄李吕马王张传·王平》:「(延熙)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王)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禕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refTag|name=三国志44|1=《三国志·蜀书十四·蒋琬[[费禕]][[姜维]]传》:「魏遣大将军曹爽袭蜀时,议者或谓但可守城,不出拒敌,必自引退。敏以为男女布野,农糓栖畒,若听敌入,则大事去矣。遂帅所领与平据兴势,多张旗帜,弥亘百馀里。会大将军费禕从成都至,魏军即退,敏以功封云亭侯。」}}。

=== 晚年 ===
然后,刘敏因被加任[[中书侍郎]]这一职,则必须要进出宫廷,故在与每名官员见面前,会无不注重仪容的端庄。接着,于就任蜀郡太守期间,为当地百姓努力实施政策{{refTag|name=万姓581}}{{noteTag|1=按卢弼在《三国志集解》引用《永州府志》的内容中,提到刘敏曾任成都尹{{refTag|name=集解14}}。但是,成都尹是在[[东汉]]初年军阀[[公孙述]]从蜀郡太守更改的官职{{refTag|1=《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公孙述》:「[[建武]]元年四月,(公孙述)遂自立为天子,号成家。......蜀郡为成都尹。」}},故刘敏在蜀汉时任的应更为蜀郡太守。}}。往后的事蹟受不见于任何史书的阻碍,则无法得知其生死与下落。

== 小说形象 ==
=== 三国演义 ===
不论是在[[明朝]][[嘉靖]]年间发行的《三国通俗演义》,还是由黄正甫刊行的《三国志传》,甚至是透过[[毛宗岗]]批改的《[[三国演义]]》,刘敏皆在丞相[[诸葛亮]]对曹魏出征的参与名单出现,并一致设定其官职为右护军兼偏将军{{refTag|1=《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师表〉:「孔明受诏兴兵,克複中原,重兴汉室。孔明暂归府内,唤诸将听令:......右护军偏将军刘敏......选定建兴五年春三月丙寅日出师。」}}{{refTag|1=黄正甫本《三国志传》卷十六〈孔明上出师表〉:「孔明回府中,调军为五队出师以取中原:......右护(军)偏将军刘敏......选定建兴五年春三月丙寅日出师。」}}{{refTag|1=毛批本《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伐中原武侯上表〉:「孔明受诏归府,唤诸将听令......右护军偏将军刘敏......以上一应官员,都随着平北大都督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知内外事诸葛亮。......选定建兴五年春三月丙寅日,出师伐魏。」}}。只是,在往后的任何回目当中,就再未出现过一次。

=== 后汉演义 ===
刘敏只在《后汉演义》第九十六回〈承遗诏司马秉权〉登场,就没出现之后的任何回目。于延熙六年发生的兴势一战当中,已任护军的刘敏在镇北大将军王平的指挥下,以一万名的军力作为据守兴势山的兵力,并当场安放长达一百里的旗帜阵仗,更以兴势山当作与关内互相呼应的关口保障。接着,顺利阻止曹爽的进军{{refTag|1=《后汉演义》第九十六回〈承遗诏[[司马懿|司马]]秉权〉:「延熙六年,春日发兵,(曹爽)与(夏侯)玄会师长安;计得十馀万众,逾骆谷,逼汉中......镇北大将军王平......即遣护军刘敏,引兵万人,往据兴势山,多张旗帜,绵亘百里,兴势山为关口保障,与关内互相呼应,便成重镇。魏兵为兴势所阻,不能前进」}}。然而,与这小说叙述有差异的史实部分,刘敏在这场战役中,并非像小说一样是由王平下令才率军据守兴势山,而是主动率军与王平一同到山上,并当场开始以摆旗阵牵制敌军{{refTag|name=三国志44}}。

== 评价 ==
关于刘敏得到的评价多为正面。像是,宋朝文臣[[曾公亮]]和[[丁度]]奉命编辑《[[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时,把刘敏在兴势山之战摆旗阵和同时期的[[东吴]]使[[曹丕]]离[[临江]]、[[贾逵]]设旗鼓退吴军等表现,作为以疑兵退敌军的实例{{refTag|1=见《武经总要·后集·卷六·疑兵》}}。然后,明朝[[凌迪知]]编写《万姓统谱》时,称讚刘敏为擅长[[草书]]的书法家,也对他的做官风格极有讚赏{{refTag|name=万姓581}}。以及,清朝康熙时的[[永州]]知府[[刘道着]]与底下属吏在编修《永州府志》时,将刘敏的介绍列入当地名贤的传记,表达对他的致意{{refTag|1=见《永州府志·卷十六·人物志中·名贤列传·零陵县》}}。

== 注释 ==
{{ReflistH|colwidth=30em}}
{{noteFoot}}
{{ReflistF}}

== 参考文献 ==
{{ReflistH|colwidth=30em}}
{{RefFoot}}
{{ReflistF}}

== 参考书目 ==
{{ReflistH}}
# [[陈寿|陈寿]]:《三国志》,[[西晋|西晋]]。
# [[范晔]]:《后汉书》,[[南朝宋]]。
# [[罗贯中|罗贯中]]编:《三国志通俗演义》,[[明朝]]嘉靖年间版。
# 罗贯中编、[[黄正甫]]刊行:《三国志传》,[[明朝]][[万曆]]年间版。
# [[凌迪知]]:《[[万姓统谱]]》,[[钦定四库全书]]本。
# [[蔡东藩]]编:《后汉演义》,[[中华民国|民国]]。
# [[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版。
# 罗贯中编、[[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台南|台南]]博元出版社,1989年版。
# 刘道着主修:《〔康熙〕永州府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3月。ISBN 7-5013-0915-9
#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 后汉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ISBN 7-5432-0874-1
#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 三国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ISBN 7-5432-0875-X
# [[洪武雄]]主持:《〈三国职官表〉蜀汉部分考释》,[[中国医药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研究成果报告(编号:NSC94-2411-H-039-001),台北市: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2006年。
{{ReflistF}}

[[Category:三国政治人物|L刘]]
[[Category:三国书法家|L刘]]
[[Category:刘姓|M]]
17,8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