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7
次編輯
變更
竹塹城
,無編輯摘要
*1806年,因[[蔡牽]]等人侵擾臺灣沿岸,同知[[胡應魁]]諭民[[造土城]]。七年後,同知[[查廷華]]又再加高加寬土圍。
*1827年,進士[[鄭用錫]]([[閩南]]籍)等向前來巡視的[[閩浙總督]][[孫爾準]]倡議興建磚石城及四城門樓,獲清廷同意後,於次年(1828年)開始[[築造磚石城垣]],周長為860丈(約2752公尺),牆高1丈5尺(4.8公尺),高度加[[雉堞]]則為1丈8尺(5.76公尺)。該城以[[城隍廟]]為中心,東門為[[迎曦門]]、西門為[[挹爽門]]、南門為[[歌薰門]]、北門為[[拱宸門]],而在東西南三門都設有[[砲臺]]一座,北門則為兩座。東門街、西門街、南門街、[[北門街 (新竹市)|北門街]]通往四門,加上上述的土圍,就構成了[[新竹街區]]。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lass="wikitable"|<center>'''楊氏節孝坊'''<br><img src="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10/20071019_45.JPG" width="250"></center><small>楊氏節孝坊<br>[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10/tony0510.html 圖片來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small> |}</div>*此外在北門外還有臺灣唯一的[[牌坊群]],而西門石坊街上還有新竹歷史最悠久的[[楊氏節孝坊]](1824年建) <ref>[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10/tony0510.html [新竹市].進士第.鄭氏家廟.城隍廟.楊氏節孝坊.關帝廟],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510)</ref> 。
*磚石城牆於1829年秋完工,名為淡水廳城,又名竹塹城。竹塹城外挖築壕溝為護城河,並設吊橋兩座,長8.2公尺,寬1.6公尺,與[[鳳山縣舊城東門]]段護城河同為目前臺灣僅存的[[護城河]]。此外由於磚石城周長比起之前的土城短很多,所以原本在土城裡的[[鄭氏北郭園]]與[[竹蓮聚落]]等都變成在城外,到後來又因附近的[[水田莊]]、[[湳雅莊]]等地興起,所以道光十九年(1839年)臺灣道[[姚瑩]]便命淡水同知[[龍大惇]]調查是否有增建土城的必要。
*而三年後(1842年)在[[第一次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期間,有[[英國軍艦]]侵擾附近的[[大安港]],故當時的[[同知]][[曹謹]]與在地的[[仕紳]]便在磚石城外加築一圈土城,周長1495丈,城外[[植竹開溝]],溝寬二丈,城高為一丈,另建有大小城門共八座,分別是[[大東門「賓暘門」]]、[[大西門「告成門」]]、[[大南門「解阜門」]]、[[大北門「承恩門」]]、[[小東門「卯耕門」]]、[[小西門「觀海門」]]、[[小南門「耀文門」]]與[[小北門「天樞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