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415
次編輯
變更
新民晚报
,無編輯摘要
《 ''' 新民晚报 ''' 》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海 地区 市]]出版 的 综合性 晚 报 纸 , 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 现 为 编辑方针 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报纸 , 着眼于“飞入寻常百姓 也是[[中国大陆]]创刊时间最早并至今连续出版的一 家 ” 报纸 。 在内容上 其前身是1929年创刊的《新民报》 , 以报道 上海 和长江三角洲地区 《新民报》是 新 闻为主,特别以 民报社五个分 社 会新闻 、 国际 八个地方版中的一个。《 新 闻、体育文化 民报》和《 新 闻 民晚 报 道见长,还有雅俗共赏 》 的 夜光杯副刊和其他一些特色专刊。力求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读性 报头均由[[孙中山]]书稿辑集而成 。
《新民晚报》是上海地区的综合性报纸,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为编辑方针,着眼于“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内容上,以报道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新闻为主,特别以社会新闻、国际新闻、体育文化新闻报道见长,还有雅俗共赏的夜光杯副刊和其他一些特色专刊。力求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读性。 《新民晚报》与《解放日报》、《文汇报》并称为上海三大主流报纸,2016年、2018年均被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 推荐为全国百强报刊。
==创刊==
新民晚报前身为上海新民报晚刊,新民报在[[南京]]创办于1929年9月9日。由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等发起创办,受到[[四川]]地方实力派的经济资助。报名取“作育新民”之意,也含有继承和发扬同盟会时代《民报》精神的用意。陈铭德从中央社辞职出任社长,张友鸾任总编辑,邓季惺1937年任经理。新民报社全称为“首都新民报社”。初期社址设在南京洪武街,1930年后迁至估衣廊73号,1935年又迁至新街口北中山路102号。篇幅上起初每天出版4开一张,1931年改为对开一张,1933年又改为对开两张。早期办报主张“为办报而办报,代民众以立言,超乎党争范围之外”。 “九一八”之后,《新民报》积极宣传抗日,反对“不抵抗政策”,支持 [[ 学生 ]] 爱国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同时社务改进,1932年“淞沪抗战”后报纸发行量激增到1万多份,到1936年报纸发行量达2万多份。
1932年 [[ 一二八事变 ]] 后,《新民报》发表《请对日绝交》等社论,6月19日遭到 [[ 国民政府 ]] 下令停刊一日的处分;1935年,在一二九运动中,《新民报》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壮举。在当年的12月17 -18 ~18 日,因刊登揭露国民政府暗害要求抗日学生代表的罪行遭到停刊三日的处分。1937年抗战爆发后,《新民报》发表大量抗日社论等文稿。
==全国性发展==
1937年6月1日改组成立南京新民报社股份有限公司, [[ 国民党 ]] 中央通讯社社长萧同兹任董事长,陈铭德改任总经理,罗承烈任总主笔,赵纯继任总编辑,同日更名为《南京新民报》。抗战爆发后坚持在南京出版,1937年11月7日因日军进犯南京停刊西迁,当月27日在南京出版最后一期宣布停刊。1938年1月15日在 [[ 重庆 ]] 复刊。1941年11月1日增出重庆版晚刊。1943年6月18日出版成都版晚刊。1945年2月1日增出成都版日刊。同年9月在重庆成立新民报总管理处,陈铭德任总经理,罗承烈、张恨水、邓季惺为协理。重庆、 [[ 成都 ]] 两社总主笔罗承烈,主笔有赵超构、 [[ 张恨水 ]] 、张友鸾等。成渝两地总发行量达十万份,居大后方各报之首。抗日战争胜利后,总管理处迁返南京。1946年1月1日出南京版晚刊。同年10月10日刊南京日刊。曹仲英任总编辑,宣谛之、周绥章任主笔。同年4月4日,创办北平版日刊,张恨水负责主持。5月1日再增办上海版晚刊,赵超构任主笔,程大千任总编辑。该报在全国拥有5社(南京、重庆、成都、北平、上海)8版(南京、重庆、成都均为日、晚刊,北平为日刊、上海为晚刊)。 [[ 郭沫若 ]] 、巴金、 [[ 老舍 ]] 、夏衍、 [[ 田汉 ]] 、聂绀弩、 [[ 吴祖光 ]] 、马彦祥等先后应邀为该报撰稿或主编副刊。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