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悲剧的诞生

增加 25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869年,25岁的尼采被破格任命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文学教授。他在巴塞尔大学发表的就职演说中说道,“荷马与古典语文学”中,针对古典语文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可辨的公共意见……多重特性,概念统一的不足,以及不同的学术工作的无意义堆积”,“[[传统语言学|语文学]]自身还包含有一种艺术式的,立足于美与伦理之上的强制性因素”。受德国浪漫主义思想传统影响,青年的尼采内心中鼓荡着一种怀疑与批判一切的浪漫精神。他秉承一种浪漫的批评精神,用刺激性趣味的语言,完成了他诗化形式的著作《悲剧的诞生》。
古希腊的[[音乐]]是以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其写作初衷是为赞颂集音乐,神论史,[[舞蹈]]三位一体的欧洲新音乐生活的代表人物[[瓦格纳]]的著作 <ref>[http://www.doc88.com/p-7854555667169.html 尼采与瓦格纳的悲剧——论《悲剧的诞生》],道客巴巴,2016-10-18</ref>
==内容简介==
全书围绕日神和酒神的激烈斗争而展开,认为古希腊[[艺术]]产生于日神冲动和酒神冲突。[[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而酒神则象征情欲的放纵,是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日神产生了造型艺术,如诗歌和[[雕塑]]。酒神冲动产生了音乐艺术。人生处于痛苦与悲惨的状态中,日神艺术将这种状态遮蔽,使其呈现出美的外观,使人能活得下去。希腊神话就是这样产生的。酒神冲动则把人生悲惨的现实真实地揭示出来,揭示出日神艺术的根基,使个体在痛苦与消亡中回归世界的本体。尼采认为,悲剧产生于二者的结合。尼采更强调悲剧世界观,认为只有在酒神状态中,人们才能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欲火和整体生命的坚不可摧,由此才产生出一种快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在悲剧中所体现出一种非科学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这是对西方自苏格拉底以来的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传统的反叛:尼采一再强调,该书的主旨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的审美价值,即“全然非思辩、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因而必须“重估一切价值”。因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因此必须把“我们今日称作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终有一天要带到公正的法官酒神面前。”接受“[[艺术]]”的审判 <ref>[https://www.txshuku.com/mulu/27406.html 悲剧的诞生全文阅读],天下书库</ref>
==视频==
<center> 今天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 </center>
<center>{{#iDisplay:v3064sl51o5|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140 西洋哲學總論]]
245,8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