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变文

增加 28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发现==
变文是近代才发现的重要文献。1899年五月,英国人斯坦因(A. Steine)带了翻译者蒋孝琬到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大批变文手抄本以后,对于变文的研究才逐渐为人重视。1920年,王国维发表《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是最早研究变文的拓荒之作,书中最早称之为“通俗诗”、“通俗小说”[1] ;罗振玉则称“佛曲”[2] 。1929年,郑振铎第一次采用了“变文”这一名称<ref>[3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1031/c405176-28819727.html 民间在前 文学在后——《中国俗文学史》读书札记] ,中国作家网, 2016-10-31</ref> ,他于《敦煌的俗文学》中说:“这种俗文虽可说是佛曲的起源,却并不是佛曲;‘变文’之体,似更近于佛曲,所以我们应该更正确的名之曰‘俗文’、曰‘变文’。”中国的长篇小说乃起源于佛教俗讲的变文,已经是一种公认的说法。
==特色==
变文对唐代文人创作,特别是传奇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唐初张𬸦的传奇《游仙窟》通篇以散文叙事、以韵语对话,便与变文散韵夹杂、唱白并用的形式基本一致;而且描写细致生动,语言通俗易懂,也接近变文的风格。中唐是传奇繁荣的时期,也是俗讲、转变、说话盛行的时期;这时出现了更多的散韵合体的传奇,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崔莺莺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都明显地受到变文的影响。此外,从唐传奇到宋代、金代、元代以后的话本、拟话本等白话小说,它们那种长篇铺陈叙事的表现手法,也是跟变文相通的。
变文对后代的诸宫调、宝卷、鼓词、弹词等讲唱文学和杂剧、南戏等戏曲文学,也有积极的影响:有些变文,如《维摩诘经讲经文》、《八相押座文》,颇类似于戏曲的脚本,它们那种讲唱间杂的形式,与戏曲的唱白体式已很接近。多样化的变文题材也为后代戏曲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ref>[4https://zhuanlan.zhihu.com/p/46777605 唐传奇和唐代变文] ,知乎专栏,2018-10-15</ref> :如《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曾被明代郑之珍铺衍至长达百出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伍子胥、孟姜女、王昭君等变文,后来也被改编成多种戏曲。变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很值得重视的。 ==参考文献==
243,84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