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于振文

增加 55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copypaste|time=2020-02-15}}
{{No footnotes|time=2020-02-15}}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于振文
}}
'''于振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ref>[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ys/40252209.html 于振文 ],中国工程院</ref> ,小麦栽培学家<ref>[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LZW199305000.htm],知网空间</ref> ,1944年6月生于[[北京市]]。1982年[[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研究 生毕业。1985年7月至1987年2月,[[美国]]肯塔基大学访问学者,2000年12月至2001年5月,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访问教授。 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小麦栽培学组组长,山东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团员,山东省政府农业良种产业化开项目小麦执行专家<ref>[httphttps://xueshuwww.baidueduei.com/s?wd=%E5%B1%B1%E4%B8%9C%E7%9C%81%E6%94%BF%E5%BA%9C%E5%86%9C%E4%B8%9A%E8%89%AF%E7%A7%8D%E4%BA%A7%E4%B8%9A%E5%8C%96%E5%BC%80%E9%A1%B9%E7%9B%AE%E5%B0%8F%E9%BA%A6%E6%89%A7%E8%A1%8C%E4%B8%93%E5%AE%B6+%E4%BA%8E%E6%8C%AF%E6%96%87&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ie=utf-8&sc_hit=10/archive_1408.html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_于振文 ], 百度 山东农业大 网,2013-07-25</ref>。
长期从事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系统研究了小麦产量、品质生理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出了以氮肥后移为关键技术的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被农业部定为我国小麦生产主推技术,在黄淮海麦区推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持"小麦衰老生理与超高产栽培技术"课题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位完成人),"小麦品质生理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课题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位完成人),"优质小麦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课题获2010年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1位完成人),参加"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课题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4位完成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47篇,主编与参编了编著20部。
==国家奖项==
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f>[https://zhidaowenku.baidu.com/questionview/266813254709520405a0f20da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15.html 于振文院士的“心田”与“麦田” ],百度 知道</ref>。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要通过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国家的粮食增产作贡献,这是我们的责任。"于振文和小麦打了三四十年的交道,一直在研究如何运用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使小麦高产再高产。
1998年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2004年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200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7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2009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
[[File:于振文3.jpg|缩略图|于振文]]
==学生评价==
"我是余松烈老师的学生,我的成绩离不开余老师的教育指导。"提起老师,于振文充满敬重,"我不仅从余先生那里学到了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对我影响特别大。"
 
1982年研究生毕业时,余松烈教授正主持"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课题,于振文作为课题组成员,被派到平原县,他领着一个班的学生,边开展毕业实习,边进行生产指导,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各个点上跑。在以后的几年中,于振文参与了余松烈教授主持的多项课题,成为余教授的得力助手,自己也在研究实践中成长起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松烈是农业部小麦顾问组成员,他积极推荐于振文参加顾问组的工作。"余先生一直在关心着我,我现在也经常向他汇报生产中的情况,共同研究工作。他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很多重要指导意见。"于振文说。
 
于振文教授说,1997年我国4.5亿亩小麦总产达到1232亿公斤,这之后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和建设用地增加等影响,小麦种植面积减少,总产也有所下降。从现在的形势看,要保持小麦总产,确保粮食安全,只有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我现在的主要工作,一是继续做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研究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新理论新技术;二是做好小麦专家组的工作,和各省的小麦专家一起,为国家农业发展当好参谋,为小麦生产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工作履历==
2001.6至今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小麦研究所所长/教授
 
==学生评价==
"我是余松烈老师的学生,我的成绩离不开余老师的教育指导。"提起老师,于振文充满敬重,"我不仅从余先生那里学到了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对我影响特别大。"
 
1982年研究生毕业时,余松烈教授正主持"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课题,于振文作为课题组成员,被派到平原县,他领着一个班的学生,边开展毕业实习,边进行生产指导,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各个点上跑。在以后的几年中,于振文参与了余松烈教授主持的多项课题,成为余教授的得力助手,自己也在研究实践中成长起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松烈是农业部小麦顾问组成员,他积极推荐于振文参加顾问组的工作。"余先生一直在关心着我,我现在也经常向他汇报生产中的情况,共同研究工作。他对我们的研究提出了很多重要指导意见。"于振文说。
 
于振文教授说,1997年我国4.5亿亩小麦总产达到1232亿公斤,这之后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和建设用地增加等影响,小麦种植面积减少,总产也有所下降。从现在的形势看,要保持小麦总产,确保粮食安全,只有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我现在的主要工作,一是继续做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研究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新理论新技术;二是做好小麦专家组的工作,和各省的小麦专家一起,为国家农业发展当好参谋,为小麦生产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期刊论文==
氮肥基追比例对测墒补灌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光能利用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2019年 -于振文-《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水肥一体化对小麦水分利用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简 2019年 -于振文-《应用生态学报》
 
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麦田土壤水分分布和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2018年 -于振文-《应用生态学报》
 
氮肥基追比例对测墒补灌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 2018年 -于振文-《水土保持学报》
 
氮肥基追比对测墒补灌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2018年 -于振文-《麦类作物学报》
==获奖情况==
1997年11月被山东省高校工委评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
1998年2月获政府特殊津贴<ref>[http://www.gerenjianligx211.com/Mingrennews/032010529/grsds6plgato7b9n39667209.html 于振文院士——山东农业大学 ], 名人简历网中国高校之窗网2010-5-29,</ref>
1998年4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