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蜀素帖

增加 4,83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6.《[[送王渙之彥舟]]》
集英春殿鳴梢歇。神武天臨光下澈。鴻臚初唱第一聲。白面王郎年十八。神武樂育天下造。不使敲枰使傳道。衣錦東南第一州。棘壁湖山兩清(清點去)照。襄陽野老漁竿客。不愛紛華愛泉石。相逢不約約無逆。輿握古書同岸幘。淫朋嬖黨初相慕。濯髮洒心求易慮。翩翩遼鶴雲中侶。土苴尫鴟那一顧。邇(業點去)來器業何深至。湛湛具區無底沚。可憐一點終不易。枉駕殷勤尋漫仕。漫仕平生四方走。多與英才並肩肘。少有俳辭能罵鬼。老學鴟夷漫存口。一官聊具三徑資。取捨殊塗莫迴首。[[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記。
 
== 印跋 ==
《蜀素帖》有[[宋]]“米姓之印”、“金粟山藏经纸”等印;[[明]]“文征明印”、“王衡之印”等印;[[清]]“乾隆宸翰”、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嘉庆御览之宝”等数枚印。
 
帖幅前有清[[乾隆]]题“米芾书蜀素帖 神品”,以及历代名人鉴藏者题文,有如:
[[明]][[祝允明]]题曰:南宫帖。予见数本。每见未尝无所得。此藏汪宗道家。尤为精粹。余比有意学米。安得常对面也。临别漫志于尾。唐宋书苑大家。不过数辈。宗道皆能致之。欧阳公谓物长聚于所好。信哉。
 
[[明]][[顾从义]]题曰:蜀素一卷。乃庆历四年甲申东川所造。东园卲子中藏于家廿余年。至熙宁元年戊申装褫成卷。先记其尾。虚其首。以将属诸善书者。庆历至熙宁。二十余年矣。至熙宁八年乙卯。胡完夫。徐道渊。闾丘公显。观于子中家。展转数遍。亦题其尾。尚其素也。至元佑三年戊辰始为米溪堂书。熙宁至元佑。又几二十余年矣。子中。完夫诸公爱其素如此。不知诸公及见溪堂之词翰否乎。余自喜靖三十二年癸丑。得见于长安友人家。倾囊以构之。余素爱米书。见者不下廿卷。此卷五百五十六字。诗体具备。墨妙入神。真秘玩也。且自庆历至今。五百二十余年矣。完好如故。又为沈石田。祝枝山。文衡山三先生所赏鉴。尤为可宝。余每以此卷自随。一日过吴中。谒衡山先生。独不携此。适有覆舟之厄。先生曰。米书在否。曰否。先生曰。岂无神物呵护至此耶。嘉靖四十年辛酉闰五月。研山居士顾从义。北上舟南阳闸。展卷谨识。
 
[[明]][[王衡]]题:右米书盖以老法用秃笔者。遒古可爱。甲辰闰九月九日王衡题于春水船。
 
[[明]][[董其昌]]题其一曰:增城嗜书,又好米南宫书,余在长安得蜀素摹本,尝与增城言米书无第二,但恨真迹不可得耳。凡二十余年,竟为增城有。亦是聚于所好。今方置棐几。日夕临池。米公且有卫夫人之泣。余亦不胜其妒也。
董其昌题其二曰:米元章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余先得摹本,刻之鸿堂帖中。甲辰五月,新都吴太学携真迹至西湖,遂以诸名迹易之。时徐茂吴方旨吴观书画,知余得此卷,叹曰:已探骊龙珠,余皆长物矣。吴太学书画船为之减色。然后自宽曰:米家书得所归。太学名廷,尚有右军《官奴帖》真本。
董其昌题其三曰:崇祯七年。岁在癸酉子月。申甫计偕入都门。再观于东华门邸中。一似米老重观研山。第无玉蟾蜍泪滴之恨。董其昌识。时年七十九岁。
 
[[明]][[沈周]]题曰:襄阳公在当代。爱积晋唐法书。种种必自临搨。务求逼真。时以真迹溷出。眩惑人目。或被人指擿。相与发笑。然亦自试其艺之精。抑试人之知。如此所以名书。于宋与蔡苏黄为四大家。后之人。恶敢议其劣。亦不容谀其优矣。汪君宗道持其所书杂咏织行绫卷索题。佛头上岂可作罪过。但以苏长公论其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今于此卷见之。因掇以塞其请云。正德改元八月下浣。
 
[[清]][[董诰]]题其一曰:此米芾蜀素真迹卷。为大学士傅恒旧藏。壬寅冬。其子额驸福隆安家。不戒于火。而是卷适以付装获全。因进入内府。即题什纪其事。今春其孙丰伸济伦家。复遭祝融之厄。使是卷不早入石渠。焉知不为丁甲下取。洵乎翰墨因缘。流传有数。艺林名迹。当有神物护持。不可思议耳。戊申孟夏。御识。臣董诰奉敕敬书。
董诰题其二曰:御制题东竺庵慈柏。松以千年称。柏以万年号。柏久于松见羣芳谱。是柏久于松。禹植古曽耀。见类函山川纪异。兹则以慈名。古也重兼少。郁葱羣枝擢。盘屈一本抱。叶。偶橅米芾帖。甲松乙柏诮。凌霄不自立。柏见吐子效。柏岂有是哉。颠语真堪笑。每爱芾字而薄其诗。谓之。颠语至末句。更云。青松元无华。安得保岁寒。则更不知何谓。张照频临此帖。何未致一语耶。乾隆己酉季春月。臣董诰奉敕敬书于米芾蜀素帖卷后。
 
[[清]][[乾隆]]题曰:犹看蜀素存米老。幸逭郁攸献晋卿。堪与渔村为合璧。似争兰畹擅连城。书虽涉放原归整。辞固云颠颇具英。磬折香光非谬誉。谓狮捉象是精评。癸卯仲春上澣御题。<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C%80%E7%B4%A0%E5%B8%96/60278 蜀素帖 (北宋米芾创作书法作品)],百度百科</ref>
[[Category:669 中國歷史地理]]
3,2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