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交响曲

增加 19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交响曲 ''' (Symphony)是 [[ 古典音乐 ]] 的乐曲型式,是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 [[ 管弦乐曲 ]] ,一般是为 [[ 管弦乐团 ]] 创作,乐团会包括 [[ 弦乐器 ]] (包括 [[ 小提琴 ]] [[ 中提琴 ]] [[ 大提琴 ]] [[ 低音提琴 ]] )、 [[ 木管乐器 ]] [[ 铜管乐器 ]] [[ 打击乐器 ]] ,编制在30至100人之间。交响曲多半会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 [[ 奏鸣曲式 ]] 。交响曲会有包括所有乐器的 [[ 大谱表 ]] 。而各乐器 [[ 演奏家 ]] 会有只对应各自乐器的乐谱。有些交响曲会包括人声(例如 [[ 贝多芬 ]] [[ 第9号交响曲 ]] )。
==起源==
交响曲的 [[ 文symphony 文]]symphony 是来自 [[ 希腊语 ]] 的συμφωνία(symphonia),意思是“和谐或一致的声音”、“ [[ 人声 ]] 或是 [[ 声乐 ]] 的合奏”,此希腊语是源自σύμφωνος (symphōnos),意思是“和谐”[1] 。这个词一度用来指不同的概念,后来才变成特定音乐形态的现在用法。
16至17世纪,交响曲用来称呼 [[ 歌剧 ]] [[ 清唱剧 ]] 中的 [[ 序曲 ]] [[ 间奏曲 ]] ,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曲的概念以外,“交响曲”从此成为纯粹的 [[ 器乐曲 ]]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并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曲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 意大利 ]][[ 那不勒斯 ]] [[ 作曲家 ]] 亚历山大·史卡拉第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快板-慢板-快板”( [[ 舞曲 ]] 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曲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纪下半叶, [[ 德国 ]] [[ 曼海姆乐派 ]] 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 [[ 主调音乐 ]] 的手法,提高 [[ 乐器 ]] 的表现能力和 [[ 音乐 ]] 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4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海顿、莫札特和贝多芬把 [[ 维也纳古典乐派 ]] 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曲进入黄金时期。
==乐曲结构==
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 快板 ]] ,有时有一个慢速度引子——通常是奏鸣曲式,并且是整部作品智慧的核心。 *第二乐章:又称慢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 [[ 慢板]]。 *第三乐章:又称 [[ 小步舞曲 ]] 乐章,一般是三段体,中、快板 *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在早期的交响曲作品中,第四乐章通常是短小而且分量轻的一个乐章,但是 [[ 作曲家 ]] 后来开始感到需要有某种能够与第一乐章取得平衡并为其补充实质内容的音乐。
==乐队==
交响曲是由管弦乐团演奏,每个 [[ 国家 ]] 乃至每个 [[ 城市 ]] 都以拥有一支水准精湛的管弦乐团而感到自豪。3⃣️、有个人问起 ==参考文献==
110,8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