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13
次編輯
變更
瓠瓜
,→主要价值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特别适合免疫力低下、高血糖、癌症患者多食。
=== 苦瓠瓜毒素===
有苦味的瓠瓜名叫苦瓠瓜,与市民平时食用的甜瓠瓜外形相似,但苦瓠瓜含有糖苷毒素,加热后毒素也不易被破坏,误食后轻度中毒会发生口干、头昏、恶心、乏力、嗜睡;重度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脱水、大便带脓血等症状,中毒患者还很容易被误诊为细菌性痢疾。
=== 安全食用===
在购买“夜开花”时,应先用舌尖舔尝鉴别其有无苦味,不要烹烧、食用有苦味的“夜开花”,谨防在夏季食用有苦味的“夜开花”后中毒。
“夜开花”夏季上市。因其味甜,且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糖分、有机酸和各种维生素,深受人们喜爱。如果食用后,极有可能引起中毒,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腹胀、脐周疼痛、脱水等。
为预防食用苦味“夜开花”引起中毒,加工前,应先仔细检查,如发现瓜苦,应及时销毁。另外,还应加强宣传,使“食用苦味‘夜开花’会引起食物中毒”成为一种基本常识。
瓠瓜用途:中国各地都有栽培,果实老熟后经一定处理可作容器,如酒壶;生活用具,如水瓢;鸣虫玩具,如蝈蝈葫;及观赏品等。
=== 乐器===
在古代,瓠瓜是制作乐器的重要原材料,其价值不亚于丝竹。《尧典》中有匏为八音之一的说法。葫芦笙最早载于汉代的《礼乐志》:“有葫芦笙。”后来晋崔豹《古今注》又一次提到:“瓠有柄者悬瓠,可以为笙,曲沃者尤善。秋乃可,和则漆其里。”这句话是说长柄葫芦可以加工成笙,其中以曲沃的葫芦最佳。除了笙、竽等簧管乐器外,瓠瓜还可以做弦乐器或弹拨乐器的共鸣箱。瓠瓜还可以做鸽哨,分很多种,制法各异。
“葫芦丝”在民间称为“葫芦萧”,别处也有称为“葫芦笙”,名称的变化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解放初期,知识青年下乡,将傣族不标准的汉语“萧”误听为丝而得名,有说是为了区别于哈尼族的“芦笙”又区别于“萧”(萧无簧),故文艺工作者将它定名为“葫芦丝”。说以前者居多。葫芦丝的傣语名称为“筚朗道”,“朗道”为“葫芦”的傣语名,“筚”为傣语对吹管乐器的总称。德昂语称“筚格宝”,阿昌语称“拍勒翁”。
=== 日用===
瓠瓜作为日常用具,其用途也是多方面的。瓠瓜开口做成各种形状的器具使用,最常见的是用来装水或装酒的水壶或酒壶,也可用来舀水、淘米、舀面、盛东西等。在古代瓠瓜还被用来盛药,它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为它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不致损坏变质。另外,瓠瓜还能制成舟和农具,甚至被制成火器,在战争中使用。
=== 药用价值===瓠瓜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瓠瓜味甘,性平滑无毒,其蔓、须、叶、花、子、壳均可入药,医治多种疾病。据古代医书记载,瓠瓜花味甘,性平,无毒,可做解毒之药,对各种瘘疮尤为有效。蔓、须药性与花相同,可治麻疮。瓠瓜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龈或肿或露,牙齿松动。又可治面目、四肢肿,小便不通,鼻塞,及一切痈疽恶疮。尤以瓠瓜壳的药用价值最高,其味甘,性平,无毒,用于消热解毒,润肺利便。愈是陈年的瓠瓜壳,疗效愈高。<br>药用部位 : 以果实、种子、茎、叶、花、须、果壳或老熟果壳入药。<br>中药名: 果实:壶卢。 种子:壶卢子。 果壳: 陈壶卢瓢。 茎、叶、花、须:壶卢秧。主要成分果实:葫芦苦素类。种子:胰蛋白酶抑制剂LLDTI系列成分。<br>药理作用 抑制胰蛋白。 性味 果实:甘、淡,平。 种子:甘,平。 果壳:甘、苦,平。 茎、叶、花、须: 甘,平。<br>功能 果实: 利水,消肿,通淋,散结。 种子: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果壳: 利水,消肿。茎、叶、花、须:解毒,散结。<br>=== 主治用法===果实:用于水肿,腹水,黄疸,消渴,淋病,痈肿。内服,煎汤,9~30克;或煅存性研末。<br>种子:用于肺炎,肠痈,牙痛。<br>果壳:用于水肿,膨胀。内服,煎汤,10~30克;或烧存性研末。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br>茎、叶、花、须:内服, 煎汤,6~30克;或煅存性研末。用于食物、药物中毒,龋齿痛,鼠瘘,痢疾。 内服, 煎汤,9~15克。<br>=== 应用举例===水肿:葫芦瓤子1个,赤小豆30克。水煎,每日服2次。(吉林中草药)<br>肺炎:葫芦子(捣碎)、鱼腥草个15克。煎服。(安徽中草药)<br>汤火灼伤:旧壶卢瓢烧灰,傅之。(濒湖集简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