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埃利亞斯·卡內蒂

增加 2,227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生平== ===早期=== 埃利亞斯·卡內蒂生於多瑙河南岸的魯斯丘克(Rustchuk),即是今天的魯塞。他的家庭是1492年來自西…”
==生平==
===早期===
埃利亞斯·卡內蒂生於[[多瑙河]]南岸的魯斯丘克(Rustchuk),即是今天的[[魯塞]]。他的家庭是1492年來自[[西班牙]]的[[瑟法底猶太人]]後裔,所以除了[[保加利亞語]]外,卡內蒂還會講老式的[[西班牙語]]——[[拉迪諾語]](一种已經遭廢棄的方言)。其後卡內蒂一家遷至[[英國]][[曼徹斯特]],但父親於1912年逝世,卡內蒂遂隨母親搬至[[維也納]],並開始學習[[德語]]。此後他母親逼卡內蒂平日以德文溝通,日後他亦用了德文寫作。

1924年卡內蒂入[[維也納大學]]攻讀[[化學]],1929年獲化學博士學位。不過期間他發覺自己更熱衷於[[藝術]]、[[文學]]和[[哲學]],故他一直沒有當化學家,反而開始寫作,完成了《[[年輕的羅馬執政官]]》和一部詩歌戲劇。

===30年代===
到訪過[[柏林]]和認識了一些[[藝術家]]後,卡內蒂開始創作一系列關於人類狂熱行為的[[小說]],如1935年的《[[迷惑 (小說)|迷惑]]》({{lang|de|Die Blendung}}),靈感來自1920年代暴民焚燒[[維也納正義宮]]時的瘋狂現象。此書頗受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保羅·托馬斯·曼]]與英國[[哲學家]]兼[[小說家]][[艾瑞斯·梅鐸]]的讚賞。30年代,卡內蒂亦寫了兩部[[戲劇]]:《[[婚禮 (戲劇)|婚礼]]》({{lang|de|Die Hochzeit}})和《[[浮華喜劇]]》({{lang|de|Der Eitelkeit}})。不久,[[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開始翻譯其著作。

1938年,[[納粹]]侵佔[[奧地利]],身為[[猶太人]]的卡內蒂逃到[[巴黎]],次年定居[[倫敦]]。余生大多在英國渡過,并主要用英語發表作品,因此有些作品先有英文版本,然後再由他譯成德文出版。而其小說則被納粹封查,至60年代才重新得到重視。

===戰後===
在英國,卡內蒂停止了文學創作,著手寫論文集《[[群眾與權力]]》。

===晚年===
[[File:Elias Canetti tomb-stone.jpg|thumbnail|right|]]

卡內蒂居於蘇黎世。1981年因為“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而獲得諾貝爾獎。

1994年8月14日,卡內蒂逝世。
450
次編輯